《团》剧,在历史与杜撰之间
作者:水淀时间:2024-11-12 00:12:26热度:0
导读:《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剧)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里有一个七拼八凑的团,团长是野路子来的冒牌货,这个团从始至终都在充当炮灰的角色,然而,就是这个团在攻打南天门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剧)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里有一个七拼八凑的团,团长是野路子来的冒牌货,这个团从始至终都在充当炮灰的角色,然而,就是这个团在攻打南天门的战役中坚守阵地39天,弹尽粮绝,最后,剩下的七八个人被大部队救了出来。其中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活生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勇气和爱国精神。因为这个故事,我对中国远征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翻阅了手头的资料。
中国远征军是按照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在云南成立的。它的任务经卡萨布兰卡盟国参谋长会议、华盛顿盟国首脑会议和魁北克会议确定:打通中印之间的国际通道,消灭盘踞在滇西的日军。因此,中国远征军肩负的是国际义务。
这个远征军有一个复杂的指挥系统,陈诚是我们熟知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常胜将军卫立煌的前任,其下有一个应英方要求成立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是蒋介石的亲信林蔚,中国军队的指挥调动都是由林蔚通过电台向远在重庆的蒋介石请示,再根据蒋介石的回电发出指挥命令的。
在卫立煌将军接替陈诚之前,滇缅的战局是这样的:1942年1月,日军由马来西亚经泰国向缅甸进军,3月攻占仰光,4月中旬始,日军第33师团、55师团、56师团和第18师团先后登陆仰光后一齐向北进攻。英军则丧失斗志,节节败退,使日军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占领了缅甸的乐可、蜡戎、曼德勒、八莫和密支那,陷我军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加之我军指挥系统混乱,日军乘胜追击,于5月初占领了我滇西重镇畹町、芒市、龙陵。当日军先头部队到达怒江惠通桥边时,我防守部队不得不炸毁了怒江上唯一通汽车的桥。其时,我钟彬第71军陆续赶到,与敌激战,形成两军对峙怒江两岸的局面。而我在缅甸的远征军,一部分随史迪威(中、印缅战区的美军最高指挥官)退入印度,后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一部分翻山越岭退入我怒江东岸,转昆明整顿,原来的中国远征军10万人马,损兵折将八成,精良装备殆尽。这就是《团长》第一、二集交代给我们的背景。于是,就有了空投炮灰团和炮灰团回国强渡怒江的故事。
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任命卫立煌接任陈诚一职,任中国远征军陆军上将司令长官。
卫立煌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所面对的局面:在外,是一支溃不成军的队伍;在内,黄埔系、浙系、嫡系和杂牌军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断。这样的队伍如何能承担起打通中印公路,保证东亚运输大动脉中缅段畅通的任务呢?卫立煌到任后,首先会见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争取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其次,与美国方面协商,要求美方负责协调补给、保证地空联络、互换军事情报、协助训练四大项任务;最后,整编部队,整顿内部军纪军风,要求各部队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军地关系,不得扰民,用实际行动向地方政府表明,远征军正倾全力作反攻准备,以得到地方政府保证几十万大军的口粮;力争盟国的军火武器源源不断地向我军提供;加强部队训练;严格管理运输系统;改善昆明至保山的公路。这一系列的措施,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斗志昂扬,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卫立煌着手制订反攻方案。这就是《团》剧中虞啸卿嫡系部队美式装备,炮灰团被麦师傅训练,以及后来攻打南天门时美国的地空联络和空中打击的支持的由来。
当时,日军在滇西的战略要点是:腾冲、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平戛。各要点都筑有半永久性的工事,据点外围都筑有延伸的坚固的工事群,形成相互连通、互相支持的作战工事群。我军的军事目标就是拿下这些战略要点,解放滇西。
1944年5月11日拂晓,强渡怒江的战役开始了。江边待命的第54军各部队和新39师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由惠通桥上游的栗柴坝、双虹桥之间的几个渡河点乘橡皮艇、竹筏和各种各样的木船开始强渡怒江。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艰难,日军借助江边险要工事,与远征军展开反复争夺,渡口几近丢失。卫立煌立即派待命的第53军投入战斗。第53军是张学良的部队,自西安事变后,成无娘的孩子,在洞庭湖一带与日军对峙。卫立煌整编远征军时,把它编入远征军,仍为第53军。在渡江战役中起到中坚作用,屡立战功。这一仗一直打到5月底,持续20多天,渡江部队坚守渡江成果至5月29日。
5月29日,中国远征军大举渡江,向松山、龙陵、芒市进攻。每一仗都打得异常艰难。这三处地段,日军皆借助山势,修筑了半永久性地面和地下工事,并且彼此连接,相互贯通,使我军不得不步步为营地一寸一寸地与日军争夺阵地。特别是松山战役,持续了两个多月。7月初的攻击,因对敌人工事不甚了了,攻击不奏效。后采用坑道步步逼近的办法,挖壕前进。“每条深约1?8米,宽1米,上加掩盖以避手榴弹及掷弹筒。午夜换班作业。因系边打边干,加以土质坚硬,十余日只进展120余米。8月中旬,我军又在敌主工事山下挖成一条暗洞,内置三吨黄色炸药。8月20日9点15分点火,一声闷响,将敌之‘子’高地炸入云霄,一次毙敌约百余名。至此松山外围工事被我逐个拔除。我军作战之艰苦由此可见一斑。”(摘自《中国远征军(1943-1945)》作者张承钧、卫道然)松山战役到9月份已进入白刃战,9月7日卫立煌亲临前线督战,他所在位置正对主攻方向。日军的工事修得很坚固,工事前又有多处据点,火力可以相互支援,山炮都在掩体中,易守难攻。卫立煌将军亲自指挥,地空配合,在消灭了日军的空中力量后,对敌人发动了地面攻势。“卫将军对战地指挥官说,是持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射击的战士向前进的时候了。日军工事虽然弯曲,可我军的火焰喷射器厉害,即使烧不着他们,也能烧掉工事内的氧气,使他们缺氧。缺氧30秒就不能瞄准,缺氧1分钟就成半昏迷状态。冲锋枪是当时最佳武器,威力极大,唯射程短。冲锋枪部队一旦跟上,大大加强了轻重机枪的威力,火焰喷射器部队见此机会,一拥而上,见洞就烧,日军就招架不住了。”(出处同上)
松山一战,我军打得即顽强又勇敢,我军官兵先后伤亡6000余人,而日军将士全部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