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本焕长老(1907-2012)于四月二日子时舍报生西,安详示寂了。我们似乎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的慈悲开示了,再也看不到他老人家的和蔼笑容了。但若在室内焚香趺坐,返观内照本有心源,则依稀还都可听见他老人家
本焕长老(1907-2012)于四月二日子时舍报生西,安详示寂了。我们似乎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的慈悲开示了,再也看不到他老人家的和蔼笑容了。但若在室内焚香趺坐,返观内照本有心源,则依稀还都可听见他老人家的慈悲开示,仿佛亦能看见他老人家的和蔼笑容。音容宛在人何在?形影虽忘忆不忘。只要在自己心头时常回忆本老生前之种种好,拈来手边以作自己为人处事之准绳与龟鉴,则本老不动常寂光土而分身散影于每个回忆他的众生心中。一念生,咫尺天涯;一念灭,天涯咫尺。只要静观这一念从何而生?灭向何处?本无有生,岂有灭哉?如是久久用力参究,自有于即心自性亲见本老音容笑貌的大好时光也。这点,毋庸置疑!
本焕长老是当代佛教高僧,是宗门泰斗。他是北湖新洲人,俗名张志山,七岁时曾入私塾读书,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十三、四岁时便走上了谋生道路,先在武昌当印刷徒工,后到新洲一杂货店当学徒。弱冠后便蒙出尘之志,二十四岁时毅然决然投新洲报恩寺礼传圣和尚剃染出家,法名本幻。同年,并入武昌宝通寺于持松金刚上师座下受具足戒。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年(1930)的七月他前往扬州高旻寺参谒来果和尚。语云:“上游文殊、宝光,下游金山、高旻。”这是说在长江的上游有成都文殊院与宝光寺两座著名禅林,高人林立,知识辈出。长江下游的镇江金山寺与扬州高旻寺两座禅林亦甚著名,住众多为禅窟巨狮、教海老龙,特别是高旻家风严峻,造就了不少门宗知识,如虚云和尚就是在高旻寺禅堂里彻悟心源的。并且高旻住持来果和尚著有《丛林四库规约》,在参究方面甚有见地。高旻寺不但有水上关房,而且寺院三门就在运河边上,非船不可入寺。一旦入寺常住,亦非船不能渡河出寺。在这样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世外禅林里,只好一心参禅悟道了。本焕长老在高旻寺前头共度过了九载春秋,住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据说他七年未曾出寺门半步,甚至连大殿供三世佛还是华严三圣他都不大清楚,因为他上殿讽经从不抬头顾盼,只管照顾一句话头,参念佛的是谁!在着力参究禅法的同时,本老亦任职为寺众执役作务,他在高旻寺先后任维那、后堂等职。参究禅法属修慧,为众作务属培福,此乃福、慧双修之落堂功夫。古德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一般来说,出家者须先三年入大寮做烧火砍柴等苦役,为成就法身慧命而培植福祉,如六祖慧能亦有八个月的“破柴踏碓”之苦役。苦役不但能磨砺心志,亦能消除宿业。在培植了深厚的福祉后,专务参究禅法,则会避免修行道路上魔障的困扰身心。本老在高旻寺的一边专务参究一边任职执役,实为后昆福、慧双修的垂范,值得继承与发扬。
本焕长老以苦为师、行脚参访的云水生涯,主要在五台山碧山寺广济茅棚。他曾于一九三七年春,从扬州高旻寺启程,发愿北朝五台山文殊道场。自扬州乘车至河北定县后,则三步一拜至五台山,行程三百余里,途次备受艰辛。挂搭于碧山寺,深受广慧和尚的赏识与器重,则留单常住。三年后,与净如、寿冶、法度、因修等四人为广慧和尚的法子,传临济法脉,续碧山宗风。任监院一职,管理日常寺务。在五台山的漫长十年岁月里,本老为抗战伤亡战士曾放千台焰口,以超度其亡灵令彼往生净域。亦在山中栖贤寺闭关兼阅藏三年,此乃解、行并进之明证。还曾刺血为墨,楷体工书佛经,其《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仍存,已原样刊版流通问世了。自古高僧皆以苦为师,如沩山曾为百丈典座,雪峰亦为洞山饭头。正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谚云:“唯有苦中苦,方有人上人。”本老刺血书经之精神,三步一拜之虔诚,任职作务之苦行,若非坚韧不拔之毅力亦是难以胜任的。这种种之苦行,正为他后来的弘法利生之道积下了资粮。
本焕长老虽出世修行,但亦不忘世间孝顺之道。在其母病危之际,由沪赴鄂,挂搭于新洲报恩寺。边修行边服侍其母汤药,还放百台焰口为母祈寿康宁。母殁后,筑茅蓬于墓旁,燃臂香供佛,诵《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以此功德回向超荐亡母往生净域,守墓七七四十九日。昔,石头希迁曾为曹溪慧能守塔,赵州从谂亦为南泉普愿守塔,此为报答法乳之恩。玉琳国师曾为母守灵七日,宣化上人亦为父母守墓三年。此则说明父母养育之恩亦列“四重恩,八福田”之中,出家释子万勿忘记生身父母之哺乳深恩也。《佛说盂兰盆经》极力举扬佛教慈孝之道,《梵网经·菩萨戒》亦说:“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无非是要令行人须念念不忘孝顺心也。本老的为母服侍汤药,守墓七七日,亦是效法古圣先贤的慈孝之道,更为垂范后昆须本孝顺心而成就自己的道业也。
若从弘法、兴寺、安僧而论,本老亦是功劳显著。早在一九四八年秋,本老应虚云和尚之邀便赴韶关南华寺,并作虚云和尚座下之法子,为临济正宗下第四十四代传人,虚云和尚易“幻”为“焕”,从此“本焕”二字昭然于世。一来虚云和尚自称“幻游比丘”,为避讳而易为本焕;二来“焕”字本义乃“火光”也,意谓唯有焕发即心自性之本有光明,方堪临济续宗风。一九四九年夏,虚云和尚则将南华寺法席一职交付于本老,嘱其住持日常院务。不料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却不幸蒙冤入狱,直到一九八○年三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老才彻底平冤出狱。长达二十二年的牢狱之苦,并未打消本老如铁般坚硬的禅心道念,身虽在狱中囚禁,但心却皈依三宝舟航。在劳动改造的同时,依旧念念不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此时,本老已届古稀之年,才真正踏上了复兴丛林、弘法利生的道路。先是复兴韶关丹霞山别传寺,后则住持广州光孝寺。亦曾重兴湖北新洲报恩寺、黄梅四祖寺、江西奉新百丈山等古刹丛林,对这些道场的复兴本老出资出力,呕心沥血,不畏余力,鼎立襄助而成。至于深圳弘法寺,则是本老晚年一手所创建的深圳第一座禅林,故本老乃弘法寺之开山鼻祖。前后共住将近三十年,在年垂百岁之时则将弘法寺全盘托付给了其高足——印顺法师。岂料弘法寺竟成了本老息影归真之地,实乃夙愿所感召也。可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也。本老创建弘法寺的慈悲本怀是为深圳信众大开学佛之方便门,本老于梧桐山弘法寺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