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回京的车上,我跟一对来自昆山的小夫妻聊起了家常,说我们的父母。丈夫说:“父母一辈子辛苦,老了就该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到处玩玩儿,才不枉这一生。”媳妇说:“道理是没错,可是人越老越想不开。我父母,你让他
回京的车上,我跟一对来自昆山的小夫妻聊起了家常,说我们的父母。丈夫说:“父母一辈子辛苦,老了就该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到处玩玩儿,才不枉这一生。”媳妇说:“道理是没错,可是人越老越想不开。我父母,你让他们去旅游吧,说太费钱。你给买套好衣服吧,说家里很多,不要。没辙!”我深表赞同,我父母也是处处节省,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
此时,包厢内一位老阿姨插了话:“俺理解你们的父母,俺们经历的那个年代,你们无法想象。”
阿姨姓潘,来自安徽某县的一个村子,去看望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她含泪讲述了在那场“大灾荒”中的亲身经历:
当年,潘阿姨还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正长身体,很能吃。但当时吃大锅饭,粮食炊具都被收公,不许在家里开火。阿姨动作慢,抢不过别人,经常吃不饱,有时干脆吃不着,她只好饿着肚子回来。潘阿姨父母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父母重男轻女,家里偷偷藏的面粉,只给弟弟补充营养;阿姨跟两个姐姐只能眼巴巴看着弟弟吃。
阿姨一天天消瘦,眼看就剩下一把骨头。好不容易盼来了秋收,县上的干部下来指挥,让大家在粮囤底下堆满草和柴禾,上面用粮食盖上,营造成大丰收的假象。这样,上缴的粮食指标完成了,可村民的吃饭问题就更艰难了。
阿姨说:“你们也许不会相信。那时候,为了求生,所有人都想尽办法往嘴里填东西;豆饼、野菜、树叶、树皮......后来,村民把能吃的,都吃尽了。实在没法了,就盯上准备上缴的粮食。去劳动的时候,阿姨的父母家人就偷点粮食回来。阿姨老实,不敢动手,父亲就骂她;说她没用,偷来的玉米也不给她吃。阿姨很难过,也倔强,回到房间躺着绝食。到了第五天,阿姨被饿得晕死过去。母亲流着眼泪,用仅存的一点面粉加水和成糊糊,喂给阿姨,她才被救过来!
讲这段往事的时候,阿姨一直眼含泪水,几次哽咽。她说:“想起那些糟心的日子,现在就是天堂!你说让俺浪费粮食,浪费钱去享受,俺怎么能做到呢?”
1962年,我爸吃过蛤蟆田鼠树皮草根……他说那一年,最让他满足的就是去舅老爷家串门。他家蒸了一锅焦黄剔透的粘豆包。舅老爷知道他饿,就给他捡了一盘,叫他吃几个剩下的带回家。谁料他越吃越好吃,居然一口气吃了15个。他回到家后,躺在炕上动也不能动,肚子胀痛得直哼哼。糯米原不好消化,进到胃里又会发泡,导致他差点爆了肚皮。那一年他12岁。我爸说当时谁遇到食物,你只能选择多吃,因为明天未知,你宁愿做个饱死鬼。
荒年过后,我奶奶家留下一个传统,不许剩下饭菜。就算偶尔有,也都要大家分着吃了。民间管这叫:撑死人不占盆。除此,饥饿还培养了我爸他们凶狠的吃相。饭菜一上桌,他们就埋头苦干,吃饭也变成一场小小的战争,饭菜几分钟就被抢食干净。我爸提到一个细节;说每遇到好吃的,他们会事先松松裤带。
问过很多人,大部分跟我一样,知道1962年的灾荒,不了解1942也发生过吃的问题。如今拍成电影,掺杂了娱乐成分。创作初衷;小刚想透过这段历史让观众悲从中来,而呈现出来的时候观众却少有感应,甚至传出阵阵笑声。就像电影所表达的:1942的河南,300万人尸横遍野,对蒋介石来讲仅仅是一场普通的灾情,而对丘吉尔来讲,这样的不幸远比不上自己眼下的一场感冒。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呢?是小刚的一部电影?还是刘震云的一册小书?
说实话,《1942》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剧情设计上还存在不少逻辑上的漏洞。比如:那么多硬朗的成年人都一个个死去,老东家怀中的婴儿靠啥没奶挨冻的恶劣情况下活到陕西?又比如:花枝因为男人卖女儿跟他拼命,又多次带着儿女想卖掉自己,可最终却用自己换成小米,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做过一夜夫妻的男人?长工栓住深爱的是小姐,因几块饼干都花枝争个你死我活,却如何能因几斗小米,一夜春宵,给自己留下两个累赘?而栓住拼命跳车只为寻找孩子,却在一个馒头面前为一个小玩具送命?
但,影片还是有值得看的亮点:它还原了一部分你不知道的历史,可以温故下祖辈艰难走过的足迹。温故而知新嘛。今天,我们过着肥鸡肥鸭朱门酒肉的好日子,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因饥饿而消亡的人群?
看完片子后,我久久体味着剧中两个字的台词:糟心——饥寒交迫的逃难途中,人们尝尽生离死别,以及战争带来的恐慌和绝望。所以,明星效应也好,商业运作也罢,如果能透过影片,让一些人温故一下曾经的苦难,懂得珍惜当下,别再浪费粮食啦,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