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国家要繁荣富强,需要人才,而各类技术人才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所以,只有办好教育,做强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方针的提出也足以表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因此,党和政府把大量经费投入到
国家要繁荣富强,需要人才,而各类技术人才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所以,只有办好教育,做强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方针的提出也足以表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因此,党和政府把大量经费投入到教育设施建设、教学设备配备、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上。
从国家提出实现“两基”工作以来,从发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呼声那天起,国家就把改善农村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作为了强化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于是,窑洞学校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了,随之代替它的不是一排排崭新宽敞的平房,就是一幢幢坚固漂亮的楼房。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国家又拿出了不少钱,维修各地学校的危房危楼,新扩建的学校也数以万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走进农村,能看到的最漂亮的楼房就是学校。
办教育仅仅有硬件当然不行,党和国家同时把师资队伍建设也放在了首位,投入经费来强化教师培养和培训,部分高等师范类院校招录免费生,对在岗教师实施“网络研修”,逐步落实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等。
而对教育的主体——学生,党和国家更是高度关心和重视。为了确保农村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让他们在学校安心、健康的学习和成长,杜绝因贫困而导致农村孩子辍学,国家先划拨专用经费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随后,又推出了“学生营养餐”计划。这一系列举措的提出,目的就是希望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实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党和国家“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论是政策上、制度上,还是人力财力上都花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精力。
而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又通过“撤点并校”来实行“教育布局调整”。让学生能最大可能的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师资、一流的教育资源。于是,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举措也落实了,学校建起了食堂、住宿楼,配备了厨师、生活老师,购置了校车……
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
最近,我读了“三农直通车”记者王漫琪写的一篇关于粤东地区潮安某镇近年来中小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报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越是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辍学的问题越是凸显。某镇初级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并非失学辍学的主因,其实大多数辍学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现在一个学生每月几百块的零花钱支出,挺普遍的。”在轻工业经济活跃的潮汕地区,工厂云集,许多无心上学的学生辍学后,大多会选择进工厂打工,因为很容易找到一份工。
从学校里中途退出的辍学生们,还有一部分混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团伙中。在粤东某市的一个地区,近年发生的寻衅滋事、盗窃抢劫等各类案件中,嫌疑人均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据当地公安部门介绍,有一个活跃在几个乡镇接合部的团伙,纠集了数百名团伙成员,整日里干的就是寻衅滋事、小偷小摸甚至抢劫等勾当,而他们当中,几乎清一色都是辍学的少年、无业青年。
这篇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也许不能代表全国各地,但也说明:贫穷不是导致孩子辍学的根本原因。靠给学生发放补助和减免费用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的素质问题,反而会加大社会治安的难度。
另一篇是《人民日报》《燕赵都市报》的报道: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过度撤点并校还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2011年,辍学小学生已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与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10年间,辍学的主体已经由高年级迁移到小学一、二年级。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辍学学生分别为51.08万人、55.86万人、64.28万人、51.81万人,辍学率分别为29.18‰、31.71‰、37.35‰、31.16‰,占年辍学学生的60%-80%,为历史最高峰。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
这则报道也表明,教育改革上一些盲目地举措,不仅不利于教育发展,反而会使一项初衷很好的政策被扭曲,使更多的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
整天生活在学校,天天与学生们一起生活,看到学生享受着国家“两免一补”好政策,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不思学习,不求进步,学生领了生活补助费,仍不知节俭,乱花乱用,家里不但没有节省费用,反而经济负担更重。
每当看到餐桌上学生们吃剩的饭菜,随手扔到地上的馒头,没有喝完就扔掉的饮料,没写几页就撕掉的作业本……我就想说:教育改革路上,叫停的不应该只是“撤点并校”,“生活补助费发放”政策也该叫停了。
只有在苦难中长大的人,才知道珍惜,才知道奋斗。富裕的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生活待遇只能让孩子变得懒惰,变得没有责任感,没有忧患意识。这就是我的生活体验,也是我的人生哲学。
由此,我想到了3月份回农村老家看到的景象。正值春耕播种季节,在农田里劳作的全是老年人,谈话中才知道,为了孩子上学,青年人都进城务工去了。家中有老人的,地有老人种,家中没有老人的,就承包给别人种,承包不出去的就让地闲置着荒着。你看,这不也有盲目地“撤点并校”的一份过失吗?
当然,青年人不愿待在农村,守在土地上,责任不全在“撤点并校”上,借口也不全是“为了孩子上学”。国家实行的各项“三农”优惠政策,近多年也被当地政府扭曲了,农民享受着“粮食直补”、“医疗保险”、“低保补助”、各种类型的无息贷款等,他们觉得生活无忧,守在家里种着几亩靠天吃饭的薄田,不如去外边打工挣钱,结果,他们领着“粮食直补”却让大量耕地闲置甚至荒芜。享受着最低生活保障费,“留守老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