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节的不同表示
作者:炎方时间:2024-11-13 11:26:19热度:0
导读: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特别是对于有儿童的家庭,其实也是大人们的节日。孩子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家庭所有成员的心。那就更不用说对于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儿童了,汶川地震让一千八百七十九个孩子变成孤儿,一些身心饱受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特别是对于有儿童的家庭,其实也是大人们的节日。孩子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家庭所有成员的心。那就更不用说对于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儿童了,汶川地震让一千八百七十九个孩子变成孤儿,一些身心饱受创伤的孩子要躺在病床上过节,有数百万的小朋友失去了家园、学校。这些儿童在这个节日里牵动着所有全体国人对他们关注关爱之心。
在今天这个特别是日子,本想写点煽情的东西,但想想,已有那么人写了,就写点其他的吧,也算是对儿童节的一种表示吧。
昨天中午我在小店里买啤酒时,看到这个店的中年女性店主边看着电视边流着泪,她转身看到我已进入店中时,说:“灾区的孩子要被转运其他地方,在火车站与妈妈抱头痛哭,孩子走时什么也没带,只带了妈妈给她买的一个小玩具。这个电视不能看。”我回说“特别是女人不能看。”
其实我也明白,不光是女人不能看这个电视节目,男人也不能看。因为看得让人揪心,看得让人泪流不已,看得让人有些觉得鞭长莫及与无能为力。也许有人认为鞭长能及与有能为力----------捐款或领养。
但,通过大量事实验证,并不是上述两种手段能有效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因为目前对于大多数人或少数人而言,能做的也止于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后续操作得好与坏或是说合理与有效与否才是衡量解决救助问题的标准之一,被救助对象受益的量与质和时效性,有效性才是最重要的。这不光是对于救助者与被救助对象而言,也是改善并完善社会功能的一种契机与社会运作能力。杨澜此前也作过呼吁,作为一位传媒人员与爱心人士,她也参与了一些救助工作,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性救助功能还很滞后,中国的救助体系任重而道远。
对于社会的大多数个体而言,捐款或捐物或是领养或是没上述能力但以其他方式参与灾难救助已完成了社会公民责任与义务和道德责任与义务,但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这只是救助的开始,而个体参与社会救助体系的量与质,在决定着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与救助功能完善与否,社会救助体系的中期与后期有了众多的个体参与,社会救助体系把社会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会使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与功能更完整与更有效。
当然,在下也不是反对这两种形为。而在下只是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希望工程与爱心捐助,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合理,更系统,与更能解决问题。
关心救助孩子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家庭成员(无论是在世的或去逝的亲人),他们的生活,生理,心理,学习,尊严,物质需求,兴趣开发,救助体系的自动运转,救助对象与被救助对象的单位对口,救助体系与救助个体的有效灵活配合等等。因此,在这样的救助体系里就相应的要配备相应的归口队伍,因此,就需要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社会进行广泛的专业人员招蓦,比如:招蓦实施废墟救援的工程人员与设备,医疗人员与设备,灾中受难人员(不只是孩子)的心理辅导,救治人员,物品分发窗口,学习安排与工作安排窗口,被救助人员的分流与安置等等。并把信息公开透明的向社会公布,同时也把每次正式或非正式的救助成绩向社会进行公布,方便有志愿有能力的个体参与这个体系,加强与完整这个社会体系的建设,同时也让社会其他人员与组织进行监督(不只针对这个体系,可包括所有的政府的与非政府救灾形为与流程),并对此献言建策。在建设这个队伍时,让这样的队伍中的常规部队与非常规部队(包括有专长的自愿者)在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演练与实习,把他们的战斗力进行提升,这样我们在今后的救灾战斗打得更漂亮,更有力!
对于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怎样做才更有效,更合理,这恐怕不是一两个人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两个组织所能解决的,需要社会所有个体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框架建设与制度建设与完善,在这方面需要一些专业性强的骨干人员与爱人士,当下次灾难来临时,我们就可以让救助体系与功能按流程高效运作了。
在下文笔与才能有限,今天就言及于此,最后望所有的孩子们:过好这个属于你们的节日,同时也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尽管有快乐,悲伤,但对于今后的你们,这是一笔宝贵人生的财富,尽管不幸与灾难来得猝不及防。
孩子们,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