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郑韩之战”已持续多日,其“战火”愈燃愈烈,不是让人“发烧”,就是让人“感冒”,“郑韩之战”真让人心寒。文化界的唇枪舌剑从来不相礼让,非得斗得“你死我活”方肯罢休。其结局,胜者怡然自得,其粉丝随之载歌
“郑韩之战”已持续多日,其“战火”愈燃愈烈,不是让人“发烧”,就是让人“感冒”,“郑韩之战”真让人心寒。
文化界的唇枪舌剑从来不相礼让,非得斗得“你死我活”方肯罢休。其结局,胜者怡然自得,其粉丝随之载歌载舞,以表庆贺;败者闷闷不乐,其粉丝跟之潸然泪下,以示同情。
呜呼!这是怎样的“文化人”?又是怎样的“追捧者”?他们当真都是吃国家粮拿国家俸禄的“铁饭碗”而无所事事专找嗑唠的么?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亦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此种现象,我这个无名小卒实在看不下去,不得不冒出水面大喝几声,一则可以消消气,再则可以透透气。
韩批判郑的作品有前苏联的烙印,没有“与时俱进”的意蕴,这样的教条主义者居然司省作协副主席的职务,倒不如将作协解散算了。
郑回击韩,斥责韩不搞清事实真相就信口雌黄,简直是太狂妄了。
一个年少气盛,一个老气横秋,互不相让。
二人不相谦让是颇有道理的,因为二人都是文化界的名人,怎能不讲“骨气”呢?说二人讲“骨气”,倒不如说二人爱“面子”。鲁迅说过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直白一点说,就是中国人最爱“脸”的。你打我一耳光,我还你一耳光,才算“礼尚往来”嘛。
中国人历来喜好充当观众的角色,喜欢三五成群的呆在一块兴致盎然地观看别人“打斗”,高潮处还不惜劳驾自个的双手击掌,以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而这看客当中也不乏“行侠仗义”者。瞧,郑的同门师弟实在看不下去了,第一个站出来替师兄辩解,怒斥韩年少无知,目中无人。还言倘使自己是韩的爹,定将韩打死,这是一个文化人说出的话么?简直是威胁别人!
嗟夫!我们不能片面地看问题,而应该坚持用“两点论两分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郑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儿,韩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儿,其思想观念难免大相径庭。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譬如其思想、观念和秉性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其作品受当时历史文化的影响,反映的也是当时的历史状况,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
故郑韩二人皆应换位思考问题,各退避三舍,事情不就是有转机了么?须知宽容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矣!
如今双方辩得不可开交,如此下去怕是“人将不人”咯。
鄙人有一拙法,号召文化界的所有人士集聚在一起,地点就选在少林,来一个“少林论笔”大会。为保证比试的公平公正性,我们就邀请少林方丈主持这次“文林大会”,凭实力,谁最终胜出,就荣膺“论笔”的称号,今后文化界的“唇枪舌剑”大战就由“论笔”出面敦促调停,如此就可以维持“文林”的正常秩序了,以保证“文林”的健康发展。
说到此,文化界的大人们也许会忍不住站出来指着我的鼻子大肆训斥:你这个上官笑云乃文化界的无名小卒,何德何能敢在此大发言论,快快回乡下耕田种地去,休管“文林”中的事情。
尔等如此厚爱在下,在下不胜感激。虽然在下只是一介草民,但在高速发展的法制社会主义不容许草民有发言权么?倘使我手中持有鲁迅的“尚方宝笔”,恐怕诸位大人可能会默许在下的“放肆”吧,甚者,还会有人站在我这一边支持我鼓励我哩。
好了,无名小卒消了气透了气该潜水了,免得有对我不满的人挥棒袭击我,我可不想来一场永无止休的“唇枪舌剑”大战,让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