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提到读书学知识,人们就会习惯地想到和说道要钻进去,咬文嚼字,弄清弄懂,很多师长和家长也动辄批评孩子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甚至警告:像这样读书,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考试起来是要吃大亏的。这诚然是不错的
提到读书学知识,人们就会习惯地想到和说道要钻进去,咬文嚼字,弄清弄懂,很多师长和家长也动辄批评孩子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甚至警告:像这样读书,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考试起来是要吃大亏的。
这诚然是不错的告诫。然而我们也要提醒先生大人一句:我们读书学习并不都是为了考试,而且就是考试,也不是样样都考查的。我们的书那么多,时间又是那么少,怎么能够样样都弄清弄懂呢?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各种书籍报刊汗牛充栋,不说门门,就是一科一目,也源远流长如大江,纷繁芜杂如万花园,一个天才穷毕生之光阴,也不能将一门学问全弄明白,何况一般人呢。
感于此,我想到了为一些先生们所不屑的“不求甚解”和“随便翻翻”。
应当说,“不求甚解”和“浮光掠影,随便翻翻”实在是科学而又务实的读书方法。东晋的陶渊明先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冠而回故里,种豆南山之下,日绕孤松,夕赏菊花,“无案牍之劳神,无世尘之喧嚣”,照说有的是时间精细诵读当时的书籍(那时的书籍与今天相比是少得可怜的),然而他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先生当年还在南阳隐居高卧,有的是闲暇,然而他读书也只是“独观其大略”,而他的朋友徐庶等人则是“务于精读”,然而其功业成就与他相差远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也”。鲁迅先生置身斗争的漩涡,往往连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擦火柴点烟时也眼不离书,可谓用心极矣。他撰写战斗檄文,不辍读书,常用的一法就是“随便翻翻”。鲁迅先生知识渊博,撰文极速,他的杂文被誉为战斗的匕首投枪,往往置敌人于死地,其原因当然首推他的思想他的革命精神,然而他的文思丰沛,材料援引常常是顺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原因何在?正如先生们自己所云:“就是为了(笔者注即由于)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
时至今日,人类的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一个人要掌握的知识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我们要与时俱进,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时间不够,怎么办?一是“挤时间”学习,二是讲究策略,注重方法,确定好自己的“点和面”。对其“点”必须深钻精磨,而对其“面”,不妨“不求甚解”,“措其大要,随便翻翻”。而且,也只有对一些知识的“不求甚解”,才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专业力求甚解,这是读书的辩证法。另外我们也要听取行家的指导,看看他们开列的书目。令人既幸又难的是现在的书真是太多了,大师们开列的书总是像电视连续剧,叫人发悚,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年才能看完,我怀疑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较好,可是这须要看这位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是极顶糊涂的,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大师或名家开列的“必读书”,我们最好保持一份清醒,大可先“随便翻翻”。一堆书中必定有你已解或不必甚解的在内,也一定有一些必须甚解的篇章,不翻到就不能了解全貌,不深钻就不能真知,因此读书既不能忘了“不求甚解,随便翻翻”,但也不能总是随便翻翻,正如鲁迅先生告诫的——“随便翻翻”,“但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是说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