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庸不是孩子
作者:竭尽时间:2024-11-12 14:43:23热度:0
导读:中午在电视里看“鲁豫有约”,嘉宾是朱德庸。或是借此宣传,朱德庸还带来了他出的新书《绝对小孩》。话题围绕孩子展开,这里似乎已经预定了一个共识——朱德庸是一个孩子。的确小时候的朱德庸可以算是一个孩子气十足
中午在电视里看“鲁豫有约”,嘉宾是朱德庸。或是借此宣传,朱德庸还带来了他出的新书《绝对小孩》。话题围绕孩子展开,这里似乎已经预定了一个共识——朱德庸是一个孩子。
的确小时候的朱德庸可以算是一个孩子气十足的孩子,比如说他不喜欢学习,逃课,却喜欢玩虫子,还他把它们编了号,让它们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那样对打。他用糖水在蚂蚁穴中策划蚁界的“世界大战”,得意地想,我就是上帝。再比如他画老师是想把在学校里受的“气”发泄出来,在画里不仅“丑化”老师,还让他“死”得很难看,但第二天在学校见到老师却笑着说“老师好”时,心里却在暗笑:你都不知道你死了多少回了。
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标准的孩子本色。是在一种乐趣、淘气的无意识中完成的。现在的朱德庸不会这样玩了,而且人一旦出现对童年经历的反省即可证明他已经实际上告别童年了。正是为此我要说朱德庸不是孩子。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说有些较真,是在狭隘的挑刺。这我不否认,但我的确是这样想的,那就先听我说完吧。
我想媒体推崇朱德庸是要藉此多让人留存一份童心,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一点谁都明白,我自然也不会反对,但我反感“绝对”。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媒体,夸奖一个人就要不遗余力的夸大不及其余这也是他们的习惯,但这也恰恰再一次证明那个越强调什么就越不是什么或少了什么原理。
实际的朱德庸只是可能比一般人多一份解读孩子心理的本事,但在本质上已绝对不能算是小孩,他漫画里的所谓孩子视角也是成人化的,他作品的风格是冷峻、幽默、辛辣和讽刺的,这是小孩不可能具有的,也是典型的成人视点。而像我国大陆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也在模拟孩子心理写东西,但终究还是难以掩盖骨子里的成人气,朱德庸只是做的比他们更高明一些罢了。
而且我并不赞同孩子们都去学习朱德庸,他只能算是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性。他的成功更多缘于偶然,虽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又有多少儿童文学作家能够获得了他这样的成就呢?就是他自己也在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画家,成名非常偶然,是一次一家报纸版面临时突然出了问题,为了避免开天窗,才用了他的一组漫画,没想到却从此开始走红。
我没有系统的研究过朱德庸,只是偶尔的在报刊上看过他的一些漫画,而我一直认为漫画从定位上说从来都是报刊的边角料,能够看着乐上一下也就不错了。其后这个名字才逐渐听的多起来,再确切的说是从这次“鲁豫有约”看到他才想到要说点什么。说实话朱德庸的形象有点让我失望,在我或许有的想象里以为画出那种漫画的应该是一个皓髯老者,我不知道何以产生这样的联想,但至少不会是这个样子。如此我又大跌眼镜了。但这也让我更进一步知道什么是真实。
我佩服欣赏朱德庸的成功,但如果撇开成功的配色,初次看到的朱德庸给我感觉很可能只是成年人群里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的确从他的言谈举止里能够看到要比其他成年人更多的一份孩子气,在鲁豫面前有些拘谨。但很快他的眼神就告诉我这是一个聪明内秀的人。他思考的容量很大,而且很杂,其逻辑性绝不比社会上那些优秀的成人逊色。这也是我实在不想过多赋予孩子成分的原因。比如他说到给老婆做饭就是中了老婆的“圈套”,虽然这是温和的闲聊和调侃,尽管朱德庸也曾说:“画笔代表我的工作,支票表示我要挣钱养家。除了画漫画,我干家务活也是个好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甚至朱德庸当年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新好男人”,但这又何尝不能看成是一个成年家庭男性的计较呢?至少这不属于孩子心理吧。证明朱德庸并非孩子的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他年轻时是如何追求太太的故事。当时在《联合时报》做主编的太太向他约稿,他在第一次见面时,看到了她的“左侧脸”,当时心里就一动,觉得“就是你了”。她号称“没有约不到的稿子”,但他为了引起她的注意,故意拖延,他知道这些主编们一旦拿到稿子就会冷落作者。这样他后来的太太就不停地给他打电话,直到擦出爱情的火花。我想这也不可能是小孩子会有的吧。
当然强调朱德庸不是孩子并非对他的贬损,相反我最欣赏的还是他能够从容的在孩子和成人之间成功的游走。其实这是一种难得的品性和修炼。这让我想到老子,这个希望自己回到“婴儿状态”的老小孩,但这个老小孩却写出了智慧的巅峰之作《道德经》。再比如大陆的方舟子,开始就是以科普起家的,而科普就和孩子不远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方舟子后来搞严肃的“方舟评论”。正是这些童心未泯的智者让我们在对比中发现自己人生的缺憾。当很多人在为自己的所谓成熟洋洋自得的时候,殊不知已经丢失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而现实的成熟更多意味着人天性的丧失。
这里耐人寻味的应该是为什么大陆没有产生出朱德庸这样的人物?我相信大陆是有的,即使从人口概率上说也不难找到结论,何况朱德庸的漫画亦非高精尖的学问。如果说以前大陆封闭的文化市场还可以自成一体运作,那时候他们可以对朱德庸这类人物不予重视,那么现在已经被打破了,所谓传统的专业作家画家之类因为无法契合这个市场而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代之而起成为焦点的却成了韩寒、安妮宝贝、郭敬明这样一些人,我无意否认他们出现的时代意义,但显然这些人是无力承托大陆文化市场的,在所谓专业失语的时候,较之韩寒、郭敬明,倒是朱德庸这类代表流行文化的人物更有被大众深层认可的底色。
如果说以前对港台文化还有一些绯语或不屑,但在大陆所谓主流文化失语的时候,至少朱德庸他们却在客观实际上引领起文化市场导向,作为一种现象,我也注意到朱德庸的轰动并非个别现象,就是从名字上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宿命似的三个名字带庸的港台文化人物,金庸、刘墉,还有朱德庸,我想这就决不仅仅是说巧合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