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着,我们爱着
作者:勾中时间:2024-11-22 11:34:04热度:0
导读:我们生活在什么样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怎样继续生活下去。这是我们常想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后者,对未来总是存着很多好奇与憧憬。有些人喜欢轰轰烈烈,有些人喜欢安稳平淡。不同的人追求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大家都希望的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怎样继续生活下去。这是我们常想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后者,对未来总是存着很多好奇与憧憬。有些人喜欢轰轰烈烈,有些人喜欢安稳平淡。不同的人追求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大家都希望的是,我们应该能生活在一个稳定,安详的环境里,这样我们就可以该轰轰烈烈的轰轰烈烈,该安稳平淡的安稳平淡。
一个幸福的家庭是需要和谐的,和谐最重要的就是因为这个环境里面充满了爱。充满着理解与宽容,充满着呵护与关怀。那么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一样。有了像家一样的爱与宽容,有像家一样的呵护与关怀,那么我们一样的会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当中。
我觉得悲悯是一种很美的德行。对不幸的人寄予怜悯和同情,不仅仅是一种抚慰,更是一种无私的爱,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情,用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尼采说:“无论我以善或恶的眼光来看人,总觉得每个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刻意倾力保存人类。这当然不是出于任何对人类同胞爱的情操,而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再也没有任何比这本能更根深蒂固、更冷酷无情和更不可征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质。”这其实就是一种爱的缺陷,我们的爱似乎很狭窄,有时候我们甚至到了一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侵害异己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出现很多的混乱,很多的不安定,很多的环境问题等等。
如果你承受过他人的同情与安慰,因而感受这样的情感的可贵,那么你是幸福的。因为你从此以后你会去安慰别人并因为自己的安慰而感到满足与幸福。我比较喜欢佛教的一些观点,。佛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为独特的一门宗教。佛教认为万物无自性,皆由因缘而生,故主张无我,反对人格神,认为人格神就是有我有自性,按佛教的说法叫“神我”。这样的观点是一种和自然的对话,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坦荡。而这正可以让我们能消除自我,消除在我们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自私与贪婪,而实现人间大爱的奉献。
人类的痛苦大多来自于欲望,我们生活在一个“得到”的世界中,今天我想着明天我应该得到什么。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我们想的是我将会得到什么,而不是我会给人带来什么。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徘徊不定。节欲是一种美德,在中国的儒、道、法、墨等各派思想学说中,都有着各自精当的解说。如老子提出的“少私寡欲”,孔子的“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墨子的“节用、非乐”,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韩非子的“邪心诱于寡欲”等。当然了,我们这样说不是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贪婪,实现以爱为先的和谐的社会结构。“憎恨,常导致灾害、贪婪、野心以及其他所谓邪恶的东西——属于保护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制度,一个相当浪费、且大体说来非常愚昧的制度,但是不管怎样,它还是证明了使人类得以保存至现在。”(《尼采选集》),在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有着不同层面的理解。所以佛教“普渡众生”的美好愿望是值得学习的,驱除我们可怜的贪欲,为需要自己的人送去温暖,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这本来就是生命的一种致高的状态。
如今,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很多新的观点。科学、民主、人权、启蒙成了一个比较绝对标准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走进一个误区。把自己生活在一个权利与义务的圈套里,遇到事情总会先想到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有义务地去做什么。在权利范围的,必须得到,义务以外的事我不该去做,这样爱心自然大打折扣。我们应该觉得惋惜,惋惜我们失去了生活在自己的心里的意识。并生活在一个心灵之外的死板的教条的意识形态之中。这也是因为在不同的地域产生着不同的文化,人类历史长河中,还没有一种普遍的能够让全人类都必须接受的先进文化。像奥运精神这样的文化实在太少,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观点,但我们又怎么去理解这个“梦想”是什么呢?我相信任何一个思想家都没有能力去解释这个梦想,它所含盖的范围达文化的各个层面,而文化始终是有差异的。庆幸的是有这样一种精神,我们的世界会走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活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观点很经典,也很笼统。“明德”为何物,也许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爱与善良。对人本身的爱与善良和对自然,对世间万物的同存与发展。无论怎么样,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中,我们的心中已经隐隐有着一种共识,有着对待彼此。共同对待世界的某种默契,这样我们的世界就有了和谐与安定的希望,人类文明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