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再添一份淡淡的忧愁。然后,划出一道思念的泪痕。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心中的诗意,踏着泥泞而来。《老屋窗口》,是他的眼睛;山,是生命的第一曲线。只有书籍,才能让悠久的历
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再添一份淡淡的忧愁。然后,划出一道思念的泪痕。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心中的诗意,踏着泥泞而来。
《老屋窗口》,是他的眼睛;山,是生命的第一曲线。只有书籍,才能让悠久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广大的土地长存文化的火种。于是,他冒着寒风骤雨,来到了天一阁。
雨淅沥地下。天一阁,迎着风雨,安静地站立着,像一个苍桑的长者一般。再大的风雨,也摧不倒他。侵略者的炮弹,也不能将它侵蚀。书虽被盗,古老的文化,依然长存。《风雨天一阁》,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这是何等悲怆,又是何等神圣!
几十年如一日的文化苦旅,使他深深的爱上了雨。如同他的名字——秋雨,他为《长者》悲,为逝者伤。豪兴未减而鬓发已秋,是余老最沉的痛。于是,他背上了行囊,毅然选择远行。远行,是他对生命的拷问,也寄予了他深厚的感情。他爱历史,也爱《壮士》。爱文化,也爱《长者》。他擒着愤,含着泪,唱出了一曲曲《遥远的绝唱》。有了他,是中国文化的幸运。正如大地有了秋雨一般。
雨。依旧如线。
中秋,本是人月团圆的日子。只可惜添了秋雨,而显得有些凄凉寂寞。张爱玲的死讯突如其来。秋雨落泪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请求他们给他三十分钟的时间平静。尔后,他告诉记者,他不是很了解张爱玲。他当真不了解她?倘若为真,他又怎能知道:“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焦土的一角?”他又怎能称赞:“她是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长存?”他又怎敢断定:“当她的灵魂飘浮在太空时,第一站必定是上海?”
秋雨丝毫没有要停歇的意思。
乌台诗案爆发了!东坡对雨伤神,余秋雨也跟着悲伤。但他终于明白:“我们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时,应与自然讲和。”于是,他笔锋一转,写下了《最后的课程》。然而,我最喜欢的,是他的《上海人》,这可能与我喜欢上海有关。
我没见过上海人。但是,我想:倘若不出差错,在人海茫茫中,我肯定能一眼就认出他们。——如果他们是真正的上海人:冷静中求容忍,急变中又求自我;崇洋但不媚外,平静而安详;有大家风度,但无大将风范。有鸟瞰世界的视野,却无纵横世界的气概;我还想补充一点:上海人喜欢说:“真他妈的。”
余老高度评价上海,他说:“失落上海文明,是全世界人的悲哀。”假使有机会,我第一站要去的,便是上海。
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险。《信客》已经撑不下去了,秋雨变得更加坚强。他带着满腔热情,用自己的才学和智慧,穿越了镜泊湖,穿越了避暑山庄,穿越了新加坡,穿越了埃及,穿越了伊朗……更重要的是,他穿越了历史。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证明:“唯一的办法是不由相信原有的文化,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我想,这也就是余老的希望之所在吧!
晨夜听雨,是一种享受。但更多的,是一份沉重。我是怀着悲喜交加的心情读完《晨雨初听》的。这里,我看到了历史惨无人道的一面,也看到了历代王朝的更叠,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一位“终生教师”——莫里的爱。
“我们应该原谅别人,更应该原谅自己。至少今天,不能让自己在后悔中不可自拔。人应该沉得下去,拔得出来。”秋雨沉下去了。但是,他没有拔出来。他不后悔。前面的路,在等着他……
也在向我们招手……
窗外,雨停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秋雨,我不是很了解,他的晨雨,我也是初听。可是,我确实被震撼感动了。连心,也跟着哭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