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近年来,继“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美丽经济”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高考经济”。每年高考前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电信等一哄而上,把“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高考,作为一种相对公
近年来,继“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美丽经济”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高考经济”。每年高考前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电信等一哄而上,把“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高考,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送走了一届届毕业生,面对高考后“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形,不免会联想到一些问题。比如,高考真正受学生欢迎吗?高考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吗?考生是否是高考的最大受益者?现行高考制度有哪些弊垢?“高考经济”养肥了哪些人?
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应该是机构庞大、人员众多的高校。用“麻雀既大,五脏俱全”来形容全国高校的规模恐怕不为过。据2008年统计,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9所),民办高校297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独立学院318所,军校67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高校的衣食父母是谁?当然是考生。扩招政策还一度使高校因“上帝”爆满而喜不自禁,不亦乐乎。高考与扩招,还大大推动了高校“大学城”建设步伐,也给地产开发商们赢得了丰厚的收益。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改革背景下,各地对兴建大学城热情高涨,大学城的建设风起云涌。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个数近60个,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据调查,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大学城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而且是集教育、商贸、房地产、娱乐等于一体。目前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已经脱离了单纯解决高校扩招压力的初衷,成了诱人的“经济蛋糕”。房地产商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获得土地,在不少房地产商的眼中,开发大学城房地产的利润空间大、卖点多,什么“中央智力区”“高等教育文化圈”,这无疑是业界升级的新捷径。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政绩是地方领导更为关注的,经营土地不像产业投资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只要卖地,本届领导即可收到“实效”,招来了项目,就可以增加税收;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地方科学文化品位,给政府政绩贴金,可谓一举多得。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大学城建设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大学城规模过大,大量圈占土地,浪费严重。二是有的大学城里用划拨地搞经营性房地产项目,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当然,从优质优酬的原则看,作为中国教育最高学府的高校享有如此特权也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是,高校中能支撑门面的教授、学者、专家比例并不高,真正入得书斋、上得讲台的人也不多,半数以上的人都是党、政、工、青、妇、后(后勤)、商(投资公司、开发公司)等非教学人员,无真才实学的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有国家高考政策撑腰,高校不愁无米下锅,很多人还因此发迹,跻身富人阶层。
其次,高考让出版社、书商们财源滚滚。出什么书最赚钱?高考辅导书!只要走进书店,各种以“冲刺、点兵、点津、绝杀、指南、权威、赢家、秘笈、宝典、金太阳、金钥匙、金考卷、新课堂、大猜想、押题卷、关门卷、绿色通道、状元之路、优化设计”等命名的高考辅导书应有尽有,十分抢眼。据报道,离高考还有几个月,不少家长便买到了北京某著名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高考读物《“2011中高考‘必考点’”》书籍和光碟,商家宣传说,“50多位名师揭秘2011‘必考点’”,“紧抓‘必考点’,考什么就复习什么”,“连续出版8年,百万考生冲刺提分”,“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出来误人子弟”……一些推销商更是想方设法挤进校园,以不菲的回扣方式向学校及毕业班教师推销高考辅导用书。盗版商们当然不会放弃高考这块“唐僧肉”,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甘冒风险从中牟取高额利润。
再次,高考让那些高考研究专家、命题专家以及各级各类“名师”赚足了钞票。有一批人,教书没甚本事,但对高考嗅觉却十分灵敏,他们往往能够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直到最近一年的高考考题了然于心,能够把考纲、考点背得滚瓜烂熟,从而得出“母题”“冲刺题”之类研究成果。甚至,考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更动,在他们看来也大可炒作为八级地震,都能及时果断而准确无误地把“地震预报”传递给广大考生。这部分人通常被称为高考研究专家。另有一批大师,为数不多,但“杀伤力”却不小。他们曾从“高考命题组”得道“成仙”,出山后便可手持“高考命题专家”的尚方宝剑云游四海,向考生们面授高考命题的“核心机密”,哪怕他们参加高考命题已经是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如烟往事,俨然明日黄花,也仍不乏虔诚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此外,各重点中学成长起来的一批高考“名师”,也大受考生青睐,他们当中不乏一线教师,对高考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实战经验。当然,也免不了滥竽充数者,可谓鱼龙混杂。高考前夕,是名师们的收获季节,他们大多成了空中飞人,日子变得格外充实,常常顾不上自己的教学工作,应邀到各地传经送宝,频频“走穴”,举办“高考命题专家揭秘高考”“高考阅卷教师揭秘高考”“名师指导复习咨询会”“备战心态调整咨询会”等,一方面扩大了本校的知名度,一方面也充实了自己的腰包。高考制度还让重点中学、补习学校、大学预备班、家教等尝尽了甜头,只要考出了名气,不愁家长不挤破门槛,争先恐后地交纳高昂费用,送来“生源”。那些高考冲刺班、“一对一辅导”更是不愁生源。
再其次,高考制度让很多心理学家调整了研究方向,及时关注高考经济。高考不仅让家长背负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更让众多考生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考生们出现焦虑、烦躁、嫉妒、自闭、偏激、易怒、悲观、厌世等情绪甚至严重的扭曲、变态心理,已经不足为奇。学校、家长都不希望把存在心理问题的考生送入考场,因而往往都愿意高薪聘请心理专家为考生作心理调整与治疗。有的名气较大的心理咨询师,为考生服务一小时,收费高达千元。云南有一位心理学教授,每年3月开始至高考前夕,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们考生最大的梦想是考上重点大学,而我最大的梦想则是睡上一个好觉。”也许,等他把钱赚足时,便该由其他心理学家来为他作调整与治疗了。
此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