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的旅游业能“游”多远?
作者:泰和汤时间:2024-11-12 15:18:30热度:0
导读:通过多年来我们对云南旅游业或云南现象的关注,深深地感觉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也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或归宿,更是旅游业兴旺发展的源泉。推进文化和旅游自觉的融合已经成为各地旅游业基本的战
通过多年来我们对云南旅游业或云南现象的关注,深深地感觉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也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或归宿,更是旅游业兴旺发展的源泉。
推进文化和旅游自觉的融合已经成为各地旅游业基本的战略。“在旅游中间更多融入文化的元素”,从各级党委政府、经营单位看,已把它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共同选择。比如商品开发也是旅游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云南,旅游商品的开发也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坚忠。(03-2109:11 来源:光明日报)。
笔者非常赞同张坚忠的这个观点。近些年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成了许多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但是,怎样发展?以什么为灵魂?用什么做内核?却是大相径庭。结果也是迥然不同。有的地方是沉下心来在挖掘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上下功夫,在弘扬自己特色民俗上做文章。有的地方则是把硬件当文化,把建筑当文化。这里建一个什么“微缩景观”,那里建一个“仿古公园”;这里修一个“狩猎俱乐部”,那里修一个“民俗文化村”。但是,因其缺乏文化内核,所以显得不伦不类。
还有的说是重视文化,要把文化作为灵魂,但是,到底什么是文化?用怎样的文化作灵魂却有些迷茫。于是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不研究本地的历史,不考察本地的风俗,不分析本地的民情,不挖掘本地的文化,不是想方设法用时代的元素去激活本地的传统文化,而是依样画葫芦地抄袭别人的模式,模仿别人的作法。
看到外地修庙建寺,自己就连忙修庙建寺;看到外地修仿古建筑,自己也连忙修仿古建筑;看到别人度假村风光红火,自己就连忙大建度假村;看到别人历史名人、历史遗迹受到热捧,自己就牵强附会地生千一些伪名人、伪遗迹。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某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本来一个很有名气的革命根据地,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动人心弦的革命歌谣,流传着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这本来应该是一笔很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深入挖掘整理,就是很好的文化名片。事实上,每年也有几十万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参观、瞻仰。
但是,当地领导却认为这些都过时了,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不符合现代人的时尚。因此,他们放着这丰富的宝藏不开采、不挖掘。而是把重心转移到所谓的休闲旅游上。围绕休闲旅游大兴土木,建风景区,建寺庙、建道观、建主题公园、建仿古建筑,甚至还以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说为依据,建设一些乌七八糟的迷信场所。
就是一些红色历史故事也以重新包装的名义把它异化为红色迷信。结果,许多怀着寻访先烈足迹,追寻红色历史的旅游者看了之后,感到是对先烈的亵渎,对革命历史的玷污,因此大为不满,是来了之后就不愿意停留。而那些想看看新奇、看看民俗的旅游者又觉得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也失去了兴趣,是走了之后,再也不愿回头。当初怀着良好的愿望、怀着美好憧憬花巨资建起来的那些建筑很快就成了人迹罕至废物,躺在那里静静地晒太阳。
出现这种现象的不一个原因是,一些地方官员们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在发展经济、发展旅游时,没有长远规划、没有长远目光,没有自己的思路。而是幻想着一锄头挖出个井来,一口吃成个胖子。所以,在发展旅游业时,不是在文化上下功夫,在优势上做文章。而是看到别人什么吸引眼球?哪里什么叫好又叫座就不顾自身的特点、不讲自己的长处,跟着风潮跑。再一个原因是,有些地方官员本身文化底蕴不足,不懂得文化发展的规律,不知道文化的社会功能,更不懂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总认为文化是虚的,把钱投在文化上是花钱不讨好,是打水漂,不容易出政绩,不容易出效益。不如建一些硬件,修一些建筑长远。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官员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有偏差,总认为那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哪怕是才有文化底蕴,才是真正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愉悦人。而革命故事、红色文化已经落伍了,过时了,被人遗弃了。因此宁肯花钱去发掘那些伪文化,去整理那些假传说,也不愿意却挖掘、整理那些有地域特点,有地方特色,有历史背景、有群众基础的真文化、红文化。结果却是与他们的的预想背道而驰,因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游”不了多远的!
应该说,旅游游的就是文化,只有独特的文化才能让游客兴致勃勃,才能让旅游红红火火。因此,“在旅游中间更多融入文化的元素”就应当是发展旅游业最佳选择。但愿张坚忠的这番话能够让那些正在怎样冥思苦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官员们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