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公众“旁听”,公平才不会“旁落”
作者:恨怅时间:2024-11-13 10:34:39热度:0
导读:公务员面试,向来被认为是“封闭”而“神秘”的。而在山东潍坊市,这一印象正有望打破。从19日开始,42名社会人员将旁听今年潍坊市的公务员面试。在为期3天的面试中,他们的参与,让公务员面试变得更加透明、公
公务员面试,向来被认为是“封闭”而“神秘”的。而在山东潍坊市,这一印象正有望打破。从19日开始,42名社会人员将旁听今年潍坊市的公务员面试。在为期3天的面试中,他们的参与,让公务员面试变得更加透明、公开。(5月21日《人民日报》)
“公众旁听”不是新鲜事物,近些年一些单位但凡出台一项政策、法规或条例,往往会通过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电费要上涨了、水费要上调了,都有公众参加旁听。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和支持。
但是组织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尤其是干部工作因有其特殊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总是显得既神圣又神秘,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和个别领导外,包括多数干部在内的广大群众根本无法了解一个干部是如何任用的,更不用说直接参与了。近期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招考中出现了量体裁衣式的“萝卜招聘”事件,一再牵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特别是面试这个环节,由于主观裁量空间较大,如何确保考试本身的公正,不仅是质疑的焦点,更是监督的难点。如今山东潍坊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阳光操作,增强工作透明度,大胆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不再循规蹈矩,在公务员面试环节引入公众旁听,并进一步细化流程和规则,打破了“伯乐相马”的潜规则,形成了“群众评马”的新机制。如此以来,势必有效抵制和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营造人才辈出、脱颖而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确保所选用的干部选得准、用得上、信得过,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信服、信心和信赖。
实践证明,“公众旁听”是一种好制度,然而实践中这一做法也易流于形式。据去年7月16日《羊城晚报》报道称,成都有四名“价格听证专业户”,其中一名老妇竟然19次参加过各类听证会,引起网友疯狂转帖拍砖,骂声一片,直呼“被代表”,更有人称其为成都听证会的“最牛群众演员”。听证代表作假,这是一些听证会的乱象,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让内部人士来冒充消费者。像成都这样,连“托儿”都是固定的,一名老妇可以在七年内连续参加19次听证会,让人情何以堪,让群众如何相信听证会的公平公正、真实可靠?由这样的铁杆涨价支持者来“代表”消费者,难怪每次听证会都能在外界一片反对声中,收获动辄百分之百的涨价支持率。可是这样的作秀,实质上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百害而无一益。笔者认为,要使社会公众的旁听席不受冷落、群众的利益不被旁落,仅仅止于列席听会、仅仅是内部指定旁听者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只有运用各种形式,增强民意互动,才能使旁听不至于走过场,真正起到传达各方民声,推动民主进程,破解民生问题的目的。
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要落实群众的“四权”,即落实和保障人民群众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公务员面试让公众旁听,就是贯彻落实“四权”的最好途径。旁听不能是旁观,参加听证会的代表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据潍坊市公务员考选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参加面试的旁听者必须是潍坊市户籍人口,年龄18至60周岁之间,享有政治权利,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与参加面试的考生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不得参加旁听。这些旁听人员,是由市考选办在纪检、监察人员的监督下,从报名人员中选定2—3名代表随机抽签确定的,统一公示、无异议后才发放旁听证。来自寿光市工商局的公务员张红参加了19日下午的面试旁听,她私下里为10名考生打了分数,最后发现竟然与评委给出的最后成绩比较一致。旁听人员不仅限于旁听,还可以提意见建议。张红说,旁听人员进场之前领取了《面试旁听反馈表》,旁听结束后交回。旁听人员对面试的建议意见,包括对面试工作的纪律情况、程序的规范性、考官在面试过程中的守纪情况等,可在面试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考选办提出。
潍坊市的公务员面试,42名社会人员参加旁听的创新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毫无疑问,公众旁听已成为当前从善如流的一种定式,这既呈现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一派革新气象,又反映了老百姓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热心关注。由此可见,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让群众事前先准备、事中有选择、事后知结果,切实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只有让公众“旁听”、群众参与,干部工作中的公平、公正才不会“旁落”、才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