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内外有别”
作者:假戏真做时间:2024-11-13 05:38:48热度:0
导读: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缺少平等地对待国内、国外的人和事。民国初期,陈西滢在《多数和少数》一文中写道:“有人说,中国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尊容。自己的军阀每年杀人遍野,大家一声不响,一旦外国人杀了几十个中国人
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缺少平等地对待国内、国外的人和事。民国初期,陈西滢在《多数和少数》一文中写道:“有人说,中国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尊容。自己的军阀每年杀人遍野,大家一声不响,一旦外国人杀了几十个中国人,便全国一致的愤慨起来。”当然,只能说大多数中国人是那样,鲁迅先生这类的人不属此例,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就说明了这一点。善于辩解的人会说,这有什么奇怪,国内的事正如家里的事,矛盾总会有的,而外国人干涉了内政就不同了,这涉及到主权和尊严。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国人谴责国内的军阀比谴责外国人往往要危险得多,而趋利避害是大多数人的一贯做法。
就连“亡国”,也是“内外有别”,义和团运动时期,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后,又有八国联军入侵,面对着这种危难局面,慈禧太后居然说:“宁亡于外寇,不亡于家奴。”“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就于1931年8月22日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中国)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蒋介石,也只是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极端仇视人民的一种表现,还不能说多数中国人持这种态度。
如今,我们的许多部门,在对待国内外相同的事情时,也在不知不觉中采取“内外有别”的做法。如,外国人或港、澳、台人在我国买了假货,或遭了抢劫,或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对待,我们的司法部门马上提出“限期破案”、“特案特办”,于是“联合出击”、“连夜取证”,而遇到大陆百姓,却往往“拖泥带水”、“漠不关心”(2002年10月15日《杂文报》)。在旅游旺季,国人买票的窗口前,往往队如长龙,而外国买票的窗口前,却轻松自如。国人有的不解,“上面”解释说:为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旅游者,增加国家的收入,实行政策上的倾斜是必要的。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总使国人觉得成了二等公民。更有甚者,北京还出现了“外国坑”的厕所,据说是因为国人不讲卫生,不得不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以吸引外国人的投资和旅游。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也不必去谴责过去在上海租界出现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据说,外国人原本也没有这样做,只是许多中国人进入租界后,出现许多随地吐痰、乱踏草地、随意摘花等不良的现象,于是才出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
一方面,我们的新闻媒体极力赞扬国内的企业家;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政治教科书里对西方企业家(即资本家)极不客气地加以讽刺和批判,把他们说成是贪婪的虚假的投机者。而对于来我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家即资本家,我们又笑脸相迎。据报道,1994年川西某县领导与一位日本商人洽谈投资之事时,我们的县长发表高论说:“为了振兴本县经济,欢迎把我县作为殖民地,欢迎外商来我县剥削。”弄得日本商人“一脸茫然”。毫无疑问,那位县长的言论与他所受的政治教育密不可分。不仅如此,我们还尽力提供最好的投资环境来满足外国资本家的要求,以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在这一方面,我们国内的私营企业,却往往得不到外商获得的优惠条件。甚至在国外读完“博士”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办企业,也比国内的“博士”创业有更多的优惠待遇,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了儿子,热了女婿。”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还是如《围城》所说:“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的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如今的台湾婚姻也是“内外有别。”外国人与台湾人结婚,很容易取得台湾籍的身份,而中国大陆的女子嫁到台湾,却设了许多障碍,是害怕大陆大量的女子涌入?还是别的原因?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民族,会得到别的民族尊重?但愿“内外有别”快点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