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儿读书篇
作者:瞧香的时间:2024-11-17 17:26:42热度:0
导读:儿名斯远,字补之。语出《围炉夜话》“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寄予了父亲对你的殷切期望。希望你能从小立志高远,品格高尚。“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
儿名斯远,字补之。语出《围炉夜话》“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寄予了父亲对你的殷切期望。希望你能从小立志高远,品格高尚。“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希望你勤学苦读,自强不息。以勤学补天资之不足。然观儿读书往往不能专心致志,故作此篇,劝儿。
今日之世界是知识之世界,无真才实学之人,必是碌碌无为之芸芸众生,每日为衣食辛苦劳碌,必定比别人多几分幸苦。父教儿读书,无谓其他,只望儿成人立世时,可以以所学知识,养家糊口,可以以满腹诗书,受人尊敬。若不读书,品格为何物,尚且不知,何谈高尚?若不读书,不知礼仪,不知生存之本事,何以立世?人若不读书,与禽兽何异?人若不读书,不学习,有何面目对一日之三餐?人生出身可以有高低贵贱,然读书皆可成千古流芳之人。纵有家财万贯,总有使尽之日。然而,满腹诗书,却任谁也无法劫去。纵观古今成大事业者,多是爱读书之人。关于刻苦读书终成大事的故事,可以随手举出数以百计的例子。
孟母三迁:三字经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后世尊称其为“亚圣”。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孟母三迁,便成为古今教育儿孙的典范。
凿壁偷光: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车胤囊萤: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着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诸如此类刻苦读书,终成大事者,可以坐谈三日而不能尽。其实道理只有一点:纵观古今中外之大成就、大事业、大人物,读书非刻苦而不能成。读书绝不是一辍而就的事,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切忌:一日曝十日寒。无滴水石穿、铁杵成针的功夫,绝对不可能有大成就。孔子晚年读《易》曾“韦编三绝”;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刻苦读书的范例,平时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教我们认真读书的方法。
人一生要吃掉食物50吨,喝水25吨,这些食物和水堆起来像一座小山,可是这些重量是平均在70年,25550天去消耗的,任谁也无法在一顿吃完。这和我们的学习一样,书海浩瀚任谁也无法一日之内,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也像我们的吃饭一样,靠我们每日点点滴滴的时光,日积月累才能厚重。
历史上许多名人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就是因为刻苦,才成就了人生。历史的事实是大多数巨大成就的人,都没有拥有让人骄傲的智商,而是通过超出一般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才有了骄人的成就。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