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当前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肩负起创新的使命。创新既是我们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和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实现社会进步、
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当前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肩负起创新的使命。创新既是我们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和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导航器。创新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没有创新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当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渴望创新,希望创造出来的成果能成为推动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区前进的旗帜。创新作为一项主动意识较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大胆地去思考,大胆地去偿试。那么,领导干部的创新究竟从哪来?笔者认为,领导干部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深入学习,转变观念。有人认为越是发达地区思想观念越是先进,越是落后地区思想观念越是落后,这与“坐井观天”眼界不宽、思路不宽是相同、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笔者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而且必须弄懂、学透,关键就是为了转变思想观念,就是为了改变与我们当前工作、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工作方法和方式。如果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转变观念,不是为了树立更为先进的理念,掌握更为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是为了创新思路推动工作,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被“教条主义”、“拿来主义”、“经验主义”的“本本”思想所束缚,这与思想僵化、墨守陈规的保守主义是同样危险的。
当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怕字当先”的官本位思想、前呼后拥的“官老爷”作风、乐于当遥控式“指挥长”的观念,破除那种“等、靠、要”、“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的依赖思想,转变那种“无过便是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克服畏难情绪,要以思想的转变带动观念的转变,破除小富即安、小满则可的狭隘思想,树立拓荒式干事创业精神,破陈出新创新思路,找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找准适于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敢于拉下面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杀出“一条血路”,以“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干一番轰轰烈烈、实实在在的大事。
二是大胆偿试,敢于实践。正如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所说的,“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既然是创新,就有可能没有例子可循,就不可能有现成的路可走。为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只要是为了工作大局,就得拿出吃“螃蟹”的勇气,就得敢干、会干、善干、实干、巧干,给我们当前的工作和事业注入一股改革创新的活力。改革创新的成果既是来自基层,也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是否运用科学的发展方法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于是否敢冒风险将实验室从|“机关大院”搬进工作一线当中去,在于是否敢将理论成果用在“真刀真枪”上。要避免让创新作秀,成为一个“花架子”的政绩工程。把创新与实践建立在真心实意为大局着想、为人民服务上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改革创新的先锋,搅动思想,形成共谋大业的发展格局。把基层的创新成果运用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将各级领导干部创新成果凝聚到推动一方经济发展上来。
一个地方的创新,离不开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不仅要鼓励本单位、本部门实现创新,而且要不遗余力地支持与帮助下级创新;我们既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创新,又要给予下属、干部创新的活力和空间,营造一种开明、开放创新型政务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三是求同存异,勇于纠偏。创新的背后意味着“争议”,“争议”是在所难免的,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诞生势必与争议共存,我们只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时间与历史会给我们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讲求同存异,不是“各自为政,各搞一套”;讲和谐不是讲上上下下一团“和气”、“一言堂”;讲勇于纠偏,而不是来个“全盘否定”。任何一个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势必都有“利弊”两面,如果利大于弊,我们就坚持下去;如果弊大于利,我们就否定重来,创造出更好的思路、更好的办法,以适于工作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勇于“纠偏”、“纠错”,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成果表明,一个地区如果敢于创新、主动创新、善于创新,那么往往这个地区的观念更新比较,经济发展迅速;相反,就容易滞后,甚至停顿不前。创新作为一项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依据,它往往体现了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与魄力。我们希望有更多创新型的领导干部能够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致力于推动一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