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孔孟异与同
作者:悉达陀时间:2024-11-13 09:29:44热度:0
导读:孔子讲理,态度很轻松,所以有时会被人抓住些小把柄;孟子讲理,咄咄逼人,出口成章,如滔滔江水奔流不绝,常把梁惠王等统治者逼得尴尬不已,丑态百出。这是二人的一大不同点:和孔子辩论,没准你会赢,但你依然会对
孔子讲理,态度很轻松,所以有时会被人抓住些小把柄;孟子讲理,咄咄逼人,出口成章,如滔滔江水奔流不绝,常把梁惠王等统治者逼得尴尬不已,丑态百出。
这是二人的一大不同点:和孔子辩论,没准你会赢,但你依然会对其思想和风度崇敬有加;和孟子辩论,你未必说得过他,他辩论的技巧足以使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你留下的深刻记忆,或许无非是那一长串的比喻。
深入读《论语》,可得很多妙处,可惜今人未必都肯深究,故理解也常有偏差,如《为政》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在很多人常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无邪恶,实际上是不虚假的意思。
孔子被逼得没办法时,也只好对天发誓来表明自己(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神态可掬。
孔子对宰我提出的刁钻问题总是巧妙地回答,例如他回答仁者是否该下井救人这一问题时说:“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的礼是建于心安之上的,这一点在宰我问其为何守孝须守三年上可看出。
《论语》中很多篇目都体现了孔子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既所谓的经与权。孔子论理,上及君王,下及百姓,既有文雅之士的风流,又有如不通文墨之人般的直白。涉猎很广,形式丰富,在当时,孔子这样的智慧不可多得。
孟子则不然。孟子的观点与道理多是对君王提出,且大多都针对收服民心,管理国家之类的事,与百姓相去较远。孟子的仁是建立在可使百姓安定的基础上的,是为了国家安定而提出,有利于维护君王的统治。可它与孔子的仁相比,似乎更像是一种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内心的修养。
孟子与孔子相比,似乎更注重于仁,对礼则相对浅薄一些。修身一事固然可论,不过他提出的建议多隐藏在比喻和寓言故事之中,说理的方式精巧无比,恐怕深究之人,弄懂之人恐怕唯有君子,唯有那些文质彬彬的学士。纵使古时候小民能看懂一些,其中的大义恐怕也未必都能深知,更重要的是,孟子说理相对枯涩。
在这里,关于孟子的文章的例子就不一一赘述了,想必关于孟子,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
我得承认,孔孟二人中,我更喜欢孔子,尽管孔子也有尴尬的时候,也有被认为追名逐利还要狡辩的时候,可他的光辉终究是无可掩盖的,二人中,孔子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从我们身边走出,可又比我们更高一层,有着值得我们仰望的高度。
这若即若离的孔子,忽远忽近的距离,又岂是我们能够捕捉和跨越的?所以敝人之言在此还是以抒发心声为主的。真正的孔子,我也不太懂。
看似浅浅的沟,却无法轻易跨越,平凡和神奇就这样蕴藏于孔孟之道内,永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你能够读懂,却未必真能够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