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谌之义
作者:鹓扶时间:2024-11-07 00:17:52热度:0
导读:《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前半部分讲的是刘谌哭祖庙的故事。话说邓艾取绵竹之后,后主刘禅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准备降魏。结果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从屏风中转出来,将谯周痛批一顿。他的主张是:“若势穷力极,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前半部分讲的是刘谌哭祖庙的故事。
话说邓艾取绵竹之后,后主刘禅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准备降魏。结果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从屏风中转出来,将谯周痛批一顿。他的主张是:“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当然,这一主张并没有被后主采纳。
当刘谌得知后主准备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的消息之后,“怒气冲天,乃带剑入宫”。他的本意,是想在刘禅面前以死明志,表达自己“不屈膝于他人”心迹。结果,他反常的举动,被夫人崔氏察觉。崔氏在知道刘谌的想法后,表示自己要先死。弄得刘谌很是不解。崔氏说:“王死父,妾死夫:其义同也。夫亡妻死,何必问焉!”,说罢这番话,触柱而死。崔氏死后,刘谌改变了主意——改变了自己一个人在刘禅面前自杀的主意。他亲自将自己的一个儿子杀害,然后将妻子的头割下,也就是,提着自己亲人的四个人头,来到昭烈庙中,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
刘谌为什么要选择杀自己全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臣羞见基业弃于他人,故先杀妻子,以绝挂念,后将一命报祖!祖如有灵,知孙之心!”
刘禅本是个没心没肺没主见没情商的人。知道北地王自刎之后,作者写他的举动,只一句话“乃令人葬之”。
刘谌全家的死,并没有改变蜀降魏的命运。
在这里,有必要谈一下刘谌夫妇的“义”。
在刘谌看来,蜀汉的基业,是先帝打下的。作为先帝的子孙,弃掉这份基业,是一件令人羞辱的事情。为什么是一件令人羞辱的事情?大约贵为王子锦衣玉食颐指气使的感觉和身为人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相当不同吧。但刘谌没有想明白的是,蜀汉的天下,并非上天注定,就必须是刘家的天下。虽秦皇汉武,也不能保证千秋万代,社稷永固,何况一个刘禅!
刘谌没有想明白的是,以当时三国国力的对比,魏(其实是司马氏)一统天下,已经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潮流。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刘谌没有想明白的第三点是,他的三个小孩子是无辜的。他不应该为了全自己的名节,而残忍地夺去三条鲜活的生命。“先杀妻子,以绝挂念”,是刽子手的宣言,是冷血无情的表现。如果他真的为自己的三个小孩子着想,他可以选择自己“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把孩子留在世间。刘禅再昏庸,也不会像刘谌那样,让三个孩子丢掉性命。
事实上,从《三国演义》最后一回的情节来看,刘禅及孙皓因为归降司马氏,皆得到了善终的。
问题是,他夫妇这一死,把一个不归顺的名声昭告天下。如果他不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恐怕司马氏集团也不会放过这三个孩子。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刘谌之妻崔氏为什么要先于刘谌而死了——大约她也知道,丈夫那样公开的反对投降之后,她也不会有善终的。还不如自己主动请死,争一个夫唱妇随,忠孝节义的美名。
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歌颂刘谌的这种“义”,也是不科学的。
如果刘谌的自杀叫做义,那国共内战北平解放前,傅作义将军主动投诚,避免北平城遭受战火洗劫噩运的壮举,算不算义呢?在我看来,傅的投试,于因家,于民族来讲,都是大义!
中国的事情,有时一句话,说不清。
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言虽小,可以谕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