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柳永词《雨霖铃》
作者:探采时间:2024-11-13 06:58:14热度:0
导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在民间比较受欢迎,他曾经本来也热衷于功名事业,但因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又因其写作风格及作品不为晏殊所喜欢,所以仕途坎坷。后来失意无聊,便流连于坊曲。但在民间,只要乐工歌妓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其填词作赋,从而其词也开始流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
曾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闻而使入落榜,曰:
“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对于柳永的诗词歌赋艺术,我们必须予以认真地对待,因为他在宋词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说苏轼和李清照的诗词歌赋艺术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具有一砖一瓦一丝不苟的建筑性,那么柳永的诗词歌赋艺术则如一阵音乐性的季节长风吹遍大江南北。
柳永目睹了都市的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的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由于其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融入词中,故其作品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柳永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所以,他的词通俗易懂,且工于铺叙,同时他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可以说《雨霖铃》一词是柳永的代表佳作之一。《雨霖铃》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曲。王灼在他的《碧鸡漫志》第五卷引《明皇杂录》及《杨贵妃外传》中云: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吹之,遂传于世。”
词中的内容在描写词人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还抒发了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柳永也因此被称为“薄于操行”,而遭至皇帝的冷落。宋仁宗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
但是,词中写的“风情”,不是夫妻之情。他死之日,家无余财,是由群妓和谋营葬的,且每逢春日必扫墓,谓之“吊柳七”,可见事出有因啊!尽管“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刘熙载《艺概》),但对失意的文人与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之同情交往,我们还是应该另外予以具体分析的。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柳永的《雨霖铃》与坦率、直露相对应,全篇不用比兴,纯为赋体。柳永演小令、中调为慢调,是在铺叙上着力,看柳永的铺叙功力,《雨霖铃》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例。
《雨霖铃》主要分为两部分:上片叙别情别景,下片设想别后相思。该词以蝉声凄切起兴,铺叙了分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上结以“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的景物描写,来荡开情思,结束分别场面。下片写了男主角设想的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递进而增伤感,设想“酒醒何处”,却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实景来写,遥接“都门帐饮”的意脉,接着转而言情,放笔直下,以加重抒情。
这首词集中展示了柳永发乎于情,而未止乎于一般礼仪,坦率大胆,不同于士大夫,而近于市民色彩的个性。柳永的俚词为市民妓女所喜爱,却为晏殊等所鄙视,这是他善于向民间学习的结果。
这首词虽然纯为赋体,但并非平铺直叙,该词的特点是:一是善于点、染结合,在点、染之中见情致绵密;二是善于转折,在转折中传情写照。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云:
“词有点染。渚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染之。”
从上面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词的写作特点。
另外,善于转折还可以从上片“都门帐饮无绪”中可以体会之,留恋、情恶、无绪,“兰舟催发”,俄延、作别,主客观的不断冲突转折来表现之,转折中使别情达到高潮,甚至对人物的心理、神态都作了传神的写照。
这首词在写景叙情方面均采用了白描写法,不乏善于传神之处。如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中写道:
“‘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谢章铤则在他的《赌棋山庄词话》中这样写道:
“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
尽管此词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鄙,但这依然不能抹杀柳永对中国诗词歌赋艺术创作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我们刚刚已一句一句地把他的《雨霖铃》读了下来,欣赏了词中的画面,感受到了柳永词歌赋艺术语言回肠荡气的音乐之节奏,同时也感受到了柳永一生的失意与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