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水区的中国体制改革
作者:相推时间:2024-11-12 06:32:48热度:0
导读:令世界瞩目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结束,“改革”是这次会议的关键词。尽管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政府官员对“改革”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对“没有改革就没有国家未来”的认识却高度一致。中国改革势在必行,这既
令世界瞩目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结束,“改革”是这次会议的关键词。尽管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政府官员对“改革”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对“没有改革就没有国家未来”的认识却高度一致。中国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公众的愿望,也是中央的决心。“改革”的深水区是体制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中央把“改革”的重心放在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说明中央试图以经济体制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比如“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Shanghai)PilotFreeTradeZone)的成立就是一个例证。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全会公报》只有纲领性的表述,与社会公众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不过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比如“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的提法,在中央文献中似乎还是第一次。这意味着中央希望以制度来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进。选举最能体现政治民主,所以选举制度的改革应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先行。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现在我们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2页。)这是小平同志对普选给出的时间表。而我们现在,除村官外,还没有哪一级政府的官员是通过普选产生的。我们的官员都是经上级任命后,走一走选举的程序。即便是“人民代表”也是上面先制定了候选人,选民投票只是形式。小平同志所说的“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直接选举”,从来就没有实行过。选举制度改革应该是“民主政治”进程的一个突破口。人民不奢望立马就能实行普选,改革可以由易到难,先试点基层人民代表的直选。“人民代表人民选。”这是民众最起码的民主诉求。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洗牌,阻力在所难免。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阻力也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越来越大。其实我们过去也提出过许多改革措施。但都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能够排除阻力,强势推行改革的最高权力机构。俄罗斯的改革比我们迟了近20年,然而他们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都比我们大。这和他们有一个强势总统普金不无关系。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决定成立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顶层设计”“顶层决策”。显然这是在强化改革的领导,防止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局面再度出现。虽然这样的机构我们过去也有,名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但它只是国务院的一个下属机构,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直属中央最高领导。习近平或将出任组长。这个机构的成立,彰显了国家高层的改革决心,也为改革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权力后盾。
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成败尚难预料。正如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说的那样“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既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有“顶层设计”。
中国改革能否排除阻力,顺利推行。取决于权力能否真正把自己关进制度的笼子,能否把自己碗里的肉也拿出来,最终实现还权于民,还惠于民。“壮士断腕”必定是一场艰难与痛苦的抉择。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