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执笔之前,我曾一度对李鸿章这个人物存在相当程度的模糊认识,当我敲开记忆的硬壳,重新搜索历史长流中这个为世众所评议、所质疑的人物后,我发现,对他,我竟有另一番不同且应该算是不成熟的认识,在此,我想借点
在执笔之前,我曾一度对李鸿章这个人物存在相当程度的模糊认识,当我敲开记忆的硬壳,重新搜索历史长流中这个为世众所评议、所质疑的人物后,我发现,对他,我竟有另一番不同且应该算是不成熟的认识,在此,我想借点笔墨,来谈谈我是怎样来看李鸿章的。
——序

提起李鸿章,我想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无非是以下几个的词组:卖国贼、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辛丑条约……一段段国人屈辱痛苦的近代历史历历在目,然而,笔者想问,李鸿章就是这么简单吗?
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常言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钻研、不断的争议和不断的评说才让我们更加接近那些历史人物的灵魂,才会更让我们能够贴近那些历史人物的本色。李鸿章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的复杂人物,并且我们现在的眼光是与这个时代条件、社会背景以及政治环境的制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不仅在清朝时期的一些政治评论家对李鸿章的事迹褒贬不一,后世更是众说纷纭。反差之大,聚讼之杂,令人兴叹!
但,无论后人怎样评说,也无论后人怎样称道,我想,李鸿章先生在九泉之下他是不会获知了,他是带着一身困乏、疲意和满心的忧戚永远地离开这个人世,而他能留给后人的是一大堆说不尽的话题。我在这里对他的一些评说,并非平反亦不是贬低,我想,在清朝末期,社会当时还处在一个十分动荡的局势当中,李鸿章能够认识到中国与列强在实力上的差距以及列强论势不论理的强权面目,较之那些依然成天躺在“天朝上国”的古榻上,做着“老子天下第一”虚骄之梦的人们,甚至较之那些总是在放言高论“制夷”之道,大有灭此朝食之慨,而实际上并不晓得时局、不负责任的“浮议”者,他肯定是要来得明白和理智些。不过反过来说,要是因此而倒向对列强闻而生畏,望之却步,靠妥协求和的极端,忽视了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力量所在,就是大错特错了。
当然,李鸿章身为清国的一个重要的大臣,他是希望清王朝能够强盛,而在当时条件下,李鸿章的“和戎”并不会从根本上赢得利于自强的安定环境,无情的历史事实一次紧接着一次打破了李鸿章寻求自强独立的迷梦,宣判了他的图强追求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目标。落拓之际,李鸿章悲叹“裱糊匠也终不能修葺、要改造好皇朝的破屋”,其实也不失为绝妙的自我总结啊。但是,历史上恨不得以“铁杆卖国贼”把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呼声不是也一直不绝于耳吗?当然,斯人盖棺难论定,一生功罪任评说啊!
对纷杂的种种评说我们在这里自不必详述,对李鸿章的种种评论和争议我们更不必有太多的呼声,我们懂了历史,也就懂了像他这样的一个人,因此我们所了解到的他,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在我所能判断的权限里,我想李鸿章是这么一个人——
为洋务奔波,想要借以自强保住权柄;做晚清重臣,因为割地赔款留下了骂名。走马海外,一生执着于接务应世;优游官场,却热衷在经营朋党。时代造就了他矛盾的性格,历史则赋予了他斑驳的衣衫。他深知,世道的艰辛,对人生自有自己的一番独特的感悟。这,就是他自己的不凡,不管别人承不承认。
笔者想在最后,摘录一句简短的诗,以结束今日的感悟:一条艰坎路,半部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