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孤独的灵魂及其栖息(三)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东坑中学刘金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东坑中学刘金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在继屈原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李白是爱酒,不仅是爱,应该说是嗜酒如命。他一生中有关写酒的诗歌无数就是最好的佐证,同时也印证了他那颗寂寞的的灵魂。李白的一生矛盾与浪漫,使他爱酒成为必然。王安石语:“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郭沫若生前曾做过统计,李白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作中,有170首写到饮酒。酒是李白寂寞心灵的慰藉。
“试借君王王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在《永王东巡歌》中李白以诗抒写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欲安天下济苍生的远大理想。他并不是没有理想,而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是他那桀骜不驯、怪癖乖张的性格,仅凭他满腹经纶、运筹帷幄的本事,哪能实现他的理想。正好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李白也不是没有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自信过头了。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任情倾泻,真可谓“天然去雕饰”,以此来安慰他那颗受伤、落寞、单纯的心灵。酒这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酒,而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成为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喝彩。其《南陵别儿童入京》写道“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更抒其壮志“扬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且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志,溢于笔端,那种自信的风格,至今犹为世人敬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总幻想能实现其“奋其所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大事业。冷酷的现实却总是让他处处碰壁、受挫。李白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又是不停地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地抗争的一生,这种济天下的理想到老仍未消减。最后他自己也不得不对天长叹:“空怀钓鳌心,从此别宫阙”。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
由于李白无法在现实中展示出自己高远的志向,他往往显得悲郁莫名,诗人在坎坷曲折中蹒跚而行,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他在饮酒中寄托自己的无奈与忧伤,“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见其愁之苦,愁之闷,愁之深,愁之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见一个憔悴行吟的诗人在无助地呻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落寞!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这又是一种何等的幽深、沉重的孤独与忧伤。
幸运的是李白把他那颗孤独、矜寡、狂妄、不驯的心灵栖息他的酒和诗歌里,为后人创作出了惊世骇俗、万世不朽的诗篇。特别是他的那些饮酒诗,更是让古今中外所有饮酒诗自惭形秽,黯然失色。
2010年2月18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