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犹太母亲沙拉的育子之道
作者:猜料时间:2025-01-09 15:44:39热度:0
导读: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也和大多数母亲一样,一直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去年有机会看过《鲁豫有约》的“想当富翁的妈妈”和《心理访谈》的“特别狠心特别爱”两档节目,让我认识了一位犹太妈妈沙拉,她
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也和大多数母亲一样,一直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去年有机会看过《鲁豫有约》的“想当富翁的妈妈”和《心理访谈》的“特别狠心特别爱”两档节目,让我认识了一位犹太妈妈沙拉,她的教子经让我非常受益,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沙拉成功的经验和快乐,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有所感悟。
沙拉是二战犹太遗孤,出生于1949年,有一半中国血统,她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其间,她有过三次婚姻,每次婚姻结束都给她留下一个孩子,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90年代初,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她的祖国----以色列。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坚强,她放弃在上海优越的生活,做了现代的孟母,她立志要把自己的三个子女培养成百万富翁,如今沙拉成功了。沙拉一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沙拉对孩子们特有的母爱,以及她的教育方式,都让我非常地感动,也很受启发。普天下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少父母却不懂得怎么样培养孩子。沙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准确地把握母爱与溺爱的界限。她知道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什么,而是教会孩子怎样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去争取什么。她把自己所能够给的爱全部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既是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懂得的事情,也是孩子们人生的努力方向之一。比起我们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们,年轻力强时疏于对子女的教育,视其为小皇帝,待年老力衰时老泪纵横地向别人唠叨自己的子女如何不孝,后悔自己爱的方式给错了时,沙拉做得实在是明智和聪明。
沙拉的育子之道对中国的母亲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这主要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国外的孩子18岁成人后,靠父母生活就觉得是耻辱,而中国的孩子靠“啃老”觉得是光荣、是福气,中国的文化是生了孩子,就要含辛茹苦为他规划好未来。
当沙拉看到中国母亲为孩子离婚、牺牲一切时发出感慨:“觉得真的很心疼很心疼,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中国的老百姓,为子女考虑那么多,放弃的自己了的婚姻,你们对孩子太负责任了,你们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专家说:“对孩子太负责任,对自己太不负责任的家长,没办法培养出好孩子。”
沙拉让我们明白爱的问题不在于爱多、爱少,而在于“如何爱”。爱的方法正确,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就加乘;爱的方法不正确,错误的行为也更严重。吃“鱼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当全家吃饭时,不少父母还总是不由自主帮孩子夹菜,将最好的菜留给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余的菜。久而久之,孩子理所当然以为,“我本来就该吃最好吃的菜”。每当他看到爱吃的食物,理所当然一口气全盘吃光,不管家里其它人是否吃过。沙拉的做法是,你吃多少盛多少,多了你也要吃下去,下次你少盛,不吃就端走,再饿也不给吃。成功的爱,是让孩子不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还会记得留给老人,留给爸爸和妈妈。这样的爱,今后就少遇烦恼。
我也不可能像沙拉那样对待孩子,虽说从怀孕之后就订了《父母必读》,看《傅雷家书》、《儿童教育难题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论青少年教育》,再加上平时我父母对我们的正统教育,但真正到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觉得束手无策。所以当公婆、丈夫溺爱孩子,为他护短时,和他们不可避免在为教育孩子问题上就有了矛盾。我坚持讲故事、讲寓言给孩子听,让他从小懂得对错,鼓励孩子从书中吸取养分,带他到大自然中拓展知识。另外自己也身体力行做表率,注重和学校老师建立很好的沟通关系。每天都对自己说:“要耐心耐心再耐心”,不断对孩子鼓励鼓励再鼓励。虽然当时孩子觉得妈妈严格点,但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我要是早看到沙拉的故事该多好啊!
我把对沙拉的访谈发朋友们看绝没有要大家机械的去搬教条的意思,只希望朋友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孩子的教育是因人而易的,是因才施教的,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会大相庭径,要根据孩子的个性。而且也不能一下子就改变原来的方法,会让孩子难以接受,要从心底去接受正确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做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先自己要统一思想,把正确的观念影响给子女。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吃苦,送孩子进“吃苦夏令营”、和山区的孩子结对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不是一天唱的,就是我们狠不下心来。我们国家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相比除了在学文化知识上有优势,但在独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上是远不如的,就是因为做小皇帝做惯了,是家长教会了孩子自私。“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行反映的是父母给予了他怎样的教育和影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最后用沙拉的话结束本文:“说句心里话,我们中国的母亲不要老是说‘我要给孩子什么,’而是希望像我的孩子那样老是惦记:‘我要给妈妈什么。’”
附:
1、《鲁豫有约》的“想当富翁的妈妈”
http://fun。megajoy。com/ent/detail/27810。htm
2、《心理访谈》的“特别狠心特别爱”
http://www。xn--15ty46btkrmia。com/Html/xlftsp/17032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