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通济民
作者:眼凄凄时间:2024-12-04 06:27:37热度:0
导读:公元2002年9月14日上午7时38分,跨江伴流的连江大桥正式封闭。请别误会,封闭不是终止,而是暂时停用。这座连接县城与江南直至琯头、福州的桥梁,在民国版《连江县志》记载的114座桥中,在她建成后的8
公元2002年9月14日上午7时38分,跨江伴流的连江大桥正式封闭。
请别误会,封闭不是终止,而是暂时停用。这座连接县城与江南直至琯头、福州的桥梁,在民国版《连江县志》记载的114座桥中,在她建成后的870年间,一直是福建省第六大河流——鳌江上的龙头老大。
今天,大桥仿佛先生华发,英姿不再。尽管无数个暑热的夜晚,人们十分情愿地靠近她,陪伴她,偎依着她,听桥下哗哗流水讲述遥远而动人的故事,但毕竟岁月沧桑的印痕已早早地爬上了她的肌肤、她的脸颊、她的额角。
封桥,只是让她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并且来自四面八方的巧匠还要为她做些手术,增加必要的固件,敷设适当的层面。总之,人们的心愿一直是有天堑可越,无鸿沟不通,正如大桥的第一个名字——通济。
一
捷径,是指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达到成功彼岸的最短线路。这里,请允许我使用“老桥”这个称呼。老桥,在她还是个被称为“江亭渡”的渡口的时候,已经是先民们心中的捷径了。捷径,既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许多人不愿付出艰辛的借口。
封桥了,捷径不在了。有人心里在嘀咕:“这又何必呢?”也难怪,上班的自行车要绕一大圈,卖菜的扁担要多压两三刻,背书包的肩膀要多荷载一些课本词典,甚至有人会出口成脏、抱怨连天。但我们静下心来,捷径真的不在了?
不!封桥了,捷径还在。这是多么需要勇气的思维啊!克服定势心理,走上104国道。那里,隆隆车流,就是每一位路人的二万五千里的战友。虽是短短一时,短短一段,比不上于都河渡口、金沙江铁索、蜡子口悬崖,但你一定会铭记在心,而且也会百般自豪。你说:“看,我也汇入了浩浩荡荡的铁流。”
成为国道的这座连江新大桥,建成于八十年代。当时,她与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的桥梁一样,伴着雨露,伴着晚霞,伴着水鸟的欢叫,伴着萍草的微笑,伴着泥沙的沉着,伴着卵石的颠簸,伴着钻头与岩芯的碰撞,伴着帐篷与炊烟的连续……难道这不算是一个新时代的荜路蓝缕?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老桥修建时的艰难,我们更不难想象到老桥的前身以及其前身开创时的艰辛。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高僧独觉在鳌江航道、县治直街南端与江南村两岸,创建首尾石梁,中以舟渡。
宋朝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高僧真觉,发起募缘造桥,接通鳌江航道首尾石梁,始称通济桥。
不论怎样感谢两位高僧都不会言过其实,毕竟是他们在把捷径缩短。
二
听一位退休的老同志说,老桥上曾经演绎了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1949年8月16日,势如破竹的人民军队在桥上遭遇了敌人溃逃时的阻击。部队行动一度被耽搁。经侦察,敌人在南岸的大榕树下构筑了桥头暗堡,由此喷出的火舌夺走了一队又一队冲锋战士的生命。火光冲天,战斗十分惨烈。
1956年6月,通济桥被改建为叠梁木面公路大桥(改称连江大桥)。据说,南岸的榕树就在那时被移走。虽然,无存的榕荫不再向我们诉说历史,然而,玉泉山纪念碑上的巨幅雕刻依然能够让我们聆听当年震天的杀敌声。共和国的脊梁与石板桥梁紧紧地贴在一起,烈士的鲜血永远流淌在江水滋润的土地上。
当时,敌我双方炮火之猛,不仅拽起擎天水柱,就连厚盈尺、长过丈的大桥板石也被轰断数块。战争的无情,强过了亿万年前造就花岗岩的熔融状态的岩浆的威肆。
战争,只是人为的冲突,而山洪、爆潮对过去日子的训诫又何止是一天、一次?
三
封桥了,江流依然,水声如故。
在北桥头的下面,是一段半弧形的石阶。往日的小码头,往日的舟筏,往日的风帆,如同或浓或淡的青苔,写在石头的记忆年轮之中。可是,决不能把这里说成是凝固和衰竭的,相反,依水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与水共舞。
改弦更张的笔直的新堤,作为新千年的一个亮点再次引人注目。有人说,堤拉直了,河道小了,洪水怎么办?但是,专家的论证,不单是考虑五十年、一百年,而且是把大禹的疏导精神连同李冰的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融会贯通起来。
堤,是银色的金属;水,是五彩的花朵。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人们也常说,女人是花。但是,如果有一朵花在水边俯仰,如果有许多花在桥下听潮,那会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男人脊梁的外面是有汗水的衣裳,衣裳的外面是女人的纤白的手指,手指间常常荡出流向远方的皂花。不论寒暑,女人们脚上套着的是长长的统靴;不论晨昏,人们看到的女人是缀着汗花的肩背。从初学机杼的少女到儿孙满堂的花甲之年,不知有多少棉经布纬,与江南流水共漂浣。在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谱一曲《敦煌飞天》或《霓衫羽衣》雅乐,为众多的母亲或即将成为母亲的姑娘们伴奏。
男人是桥上的梁,女人是礅边的水。一样挺拔,一样滋润。
四
我们所要封闭的老桥其实并不老,只是她的经历太丰富了,以致我们站在她的面前倍感幼稚。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任兆松倡仪大修通济桥,将中五门木桥易以为巨石,两旁加竖石栏,并重建桥尾、石埭及两塔。1898年,知县丁振德又倡修通济桥,新建第八、十、十四门石梁各一。
真觉募建通济,七载乃成。七十年代初战备又生产,花了一年又两个月筑成被我们称为老桥的石台礅、钢筋混凝土T型梁的永久性公路桥。今天,我们封桥,将要用一百二十个日出日落去妆扮这位默默无闻的乡间的母亲。
母亲朴实无华,抬头挺胸阔步向前的永远是她的儿女。
用不着放眼沙洲,白鹭也会翔入你的视野;用不着仰望高楼,红砖自然会勾起你对宽敞家居的向往。当江滨大道贯通的日子,请你共上高楼,瞰沙洲,招白鹭,吸纳满江爽气。当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引来人杰地灵;王勃序诗,滕王宴舞,翩翩胜友如云。
请历史记住:公元2002年9月14日这一天。也请人们期待,马年岁末携手共济过江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老桥新拱,立马开泰。这真是:
车灯划落南天星
汗水咸逊东海潮
天若有情水亦绵
众志成城禹不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