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土和心灵的对话

与泥土和心灵的对话

哕噫散文2025-02-01 14:20:55
为书作序可不是一件瞎捣鼓的事情。因此,在动笔之前我存有很大的顾虑。应文友之约,鉴于平时对他了解颇多,对其作品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才在心理上松了绑,斗胆写下自己的体会,充其量只能算一篇读后感吧。还请各位
为书作序可不是一件瞎捣鼓的事情。因此,在动笔之前我存有很大的顾虑。应文友之约,鉴于平时对他了解颇多,对其作品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才在心理上松了绑,斗胆写下自己的体会,充其量只能算一篇读后感吧。还请各位方家海涵,不能说我自不量力。
这年头,随着人民大众文化水准地普遍提升,我们的社会已基本形成一个“全民皆诗人”的局面。无论是谁,仅凭几首“歪诗”就想成名成家,甚至还想“青史留名”与“不朽”,岂非天方夜谭?没人把你当回事儿!写诗既无名可举,也无利可图,真的成为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还愿意去当这样的傻瓜?在我看来,如果不把写作提高到精神的层面上来理解,断然是不能让人想通的。
学银同志酷爱文学,多年来笔耕不辍,涉猎较广,尤工散文诗。他在这条寂寞的小路上坚持了十几年,一路探寻,孜孜以求,并且将要印成《雪鹰之歌》一册,实属不易,也令人感佩。
其实,要写好散文诗并不容易。这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特殊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创制时间很短,但散文诗作家们的创作水平提升迅速。学银同志钟情于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不少作品被《写作》《安徽文学》《安徽青年报》《淮南日报》《淮河早报》等报刊发表,有的作品在文学征文比赛中获奖。这都显示了他散文诗创作的扎实功夫和良好势头。
读过《雪鹰之歌》,我对“雪鹰”两个字有着极深的印记。在自然界中,好像并没有“雪鹰”这种鸟儿,也许压根就不存在吧,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但是,在我的心里,它的形象却是那么清晰。它高大、雄健、凶猛、威风凛凛,却又孤独、寂寞、悲凉而苍劲。特别是把它放在辽阔、苍茫的雪域高原的大背景下,一个自强而孤寂的求索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也许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吧。诗中吟道:“你这黑色的火焰,要将白色统治的世界点燃。”“站在生命的高度,找寻自己的影子,那是你一生也捕捉不到的猎物。”(见《雪鹰之歌》)我在思考,作者选用这样一个蕴含丰富的意象,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从他与“雪鹰”的对话中,我们似可窥探出他的些许心迹,既在主观上表达了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锐气,客观上也隐含了对环境之恶劣、世事之艰辛的深深思考。书中还能读到一些比较经典的警句般的句子,例如:“再远的路也远不过你的翅膀,再高的山也高不过你的志向。”(《最后的雁》)我受此启发,不禁要为作者加上一句:“向着希望飞翔是最快乐的飞翔。”
学银同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泥土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作者巧妙地借用拟人和对白的手法,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当老父在前头引领着刚上笼头的牛犊,引领着第一次扶着犁把的我……第一次悟出了我与您的血缘亲情。”(《麦地》)对土地的深情可见一斑。作者曾经当过多年的农村学校教师,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他在文中这样写到:“鸟儿,不管你将来是白鸽还是天鹅,都将永远在我关切的目光中穿行。”(《写给鸟儿》)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了对学生们的挚爱之情。“我穿着带补丁的胶靴,与兄弟们开办园地,将圣洁的梦种下去。”(《蔡庙学校》)虽然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作者对此乐此不疲,表现出了很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另外《淮河》《想起泥河》《古沟三题》《炊烟》《蛙鼓》《秋歌》《沉陷的家园》等许多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爱泥土,才能爱家乡。学银同志对泥土的热爱,正反映出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在学银的这本集子中,我最偏爱的是他的爱情诗章。这也是最能表露作者心迹的部分。作者如此写到:“家,是一件件从古至今延传不绝的瓷器。美丽的瓷器。”“我的家,是一件粗瓷花瓶。”(《瓷器》)这些优美、隽永的诗句,使人联想到婚姻就是一件“易碎品”,它需要夫妻间的精心呵护,百倍珍惜,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裂痕甚至破碎,到时候将永远无法修复。正如作者在另一章散文诗中所写:“行走人生,不能有一点不慎,否则将永远摆脱不了恩怨情仇的围捕。”(《不慎》)这种感悟,正是对上述立场的印证。当然,生命的天空并非都是艳阳天,有时候也会有阴雨。作者也是。因此他会慨叹:“我永远也不能如你一般潇洒地走上一回。”(《致叶倩文》)有时候,生活中也少不了困惑和失意。“关了灯,你就在我身边哼哼……黑夜里,我将自己的脸打得生疼……一只蚊子,运用游击战术,一夜之间将我彻底打败。”(《一只蚊》)那只在耳边“嘤嘤、嗡嗡”使人心烦意乱的蚊子,正是各种“纷扰”的象征。纵观全书,《短歌行吟》一辑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与心灵的对话,这反映出作者思想情感丰富多彩的一面。
总体上看,学银的作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二是对故土和亲情的眷恋。对爱情和婚姻的表达,显得沉郁而无奈;对故土和亲情的眷恋,显得深切而厚重。一段时间,我试图找到上述两件事情的相通之处。经过苦思冥想,总算找出了一点我认为的联系,那就是,无论是对人的爱恋还是对家乡的热爱,均源于一个“爱”字,只不过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而已,一个爱得比较自私,一个爱得相对博大。
一位伟人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的确,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于坚持与放弃之间。能够坚持下去,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一旦放弃,便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学银同志的经历是不平坦的,也是不平凡的,他成功的经历是值得褒扬和借鉴的。
他高中毕业后,没有考入理想中的大学,应聘当了一所村办小学的民办教师。勤学善思的他,后自费参加了淮南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函授学习,又担任中学教师多年,之后经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再以后因为工作成绩显著,被任命为学校的校长、乡教委主任,现任区教育局人才管理中心主任。回顾他所走过的这样一条艰辛的路,那上面既留下了他歪歪斜斜的脚印,同时也为他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比起一开始就有幸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人来说,学银同志所付出的也许不仅仅是一点点汗水而已。他自学成才的经历,应该具有更为积极而普遍的意义。写作一样需要毅力。他的长年坚守,促成了这册小书的面世。从这点上说,出版《雪鹰之歌》也是他多年如一日自强不息、不懈努力的有力见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