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菜谱

成长菜谱

巨爵散文2025-02-15 12:58:21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食里也有学问、有乐趣。单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便觉得食在生活中,回味无穷。浆面条。小学毕业之前一直在家里吃饭,但那时候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对于饭菜的味道没什么印象。上初中时在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食里也有学问、有乐趣。单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便觉得食在生活中,回味无穷。
浆面条。小学毕业之前一直在家里吃饭,但那时候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对于饭菜的味道没什么印象。上初中时在学校食堂吃饭,更吃不到什么美味了。家里的饭菜以裹腹为原则,以父亲的口味和爱好为主,吃一顿卤面或饺子就算改善了,但从来没吃过浆面条。高中时学校食堂的饭菜比较丰富,十五岁时,第一次吃到浆面条。后来才知道,浆面条竟然是一个县出了名的小吃,微酸的口味、绵稠的浓汤别有一番风味。回家后质问母亲为什么这种饭我从来没吃过,母亲答:你父亲不爱吃。
炒白萝卜丝。清苦的少年时光使我对炒白萝卜丝有种特别的偏爱,上高中后,这种偏爱变得疯狂而固执。每次去打饭,尤其是晚饭,在一字排开的各种菜色的特大号铝盆里,只要看到油汪汪的炒萝卜丝,我就会满心欢喜地去买,在整个冬天里,百吃不厌。
烧茄子。上大学后,饭菜更加丰富,喜欢上了烧茄子,色泽鲜艳的番茄汁浇在金黄的茄块上,咬一口,外焦里嫩,甜里带酸。在请教了烧茄子的做法后,我甚至在家里尝试着连做了两三天,都是以失败告终,不是太油了就是烧糊了。家里人看在我辛苦做菜的份上,才没把菜给倒掉。
腰果虾仁。上大二那年,参加了一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活动的规模很大,各大中专院校都在开展。系里挑了七八名同学到沁阳的王曲乡做规划,我有幸入选。在那里呆了将近十天,一个个晒得象非洲人时,才把我们接回去。为了犒劳我们,系支部书记亲自出面为我们接风,在一个饭店里打了一次牙祭。点菜时,一个老师点了腰果虾仁,那道菜可能是所点的菜里最昂贵的菜了。对腰果我不怎么感兴趣,但却想把所有的虾仁据为己有。
虎皮尖椒。暑期三个乡活动后,我们都没有立刻回家,在打完牙祭的第二天晚上,在校门口的一个大排档的摊上吃了顿饭,一个同学要了虎皮尖椒。我们快乐地玩游戏,轻松地喝啤酒,为参加活动而自豪,为能在一起而高兴。那时我几乎不吃辣,虎皮尖椒差点呛出了眼泪,但那也是快乐的。
京酱肉丝。大学期间,闲来没事,和寝室的女孩们出去做家教。经过一番锲而不舍的努力,我和另一个女孩在同一家分别辅导两个孩子。一个月后,女孩被辞,我继续执教;再一个月后,孩子家长请我吃饭,地点就选在一六0医院前的饭店。席间,家长说我干得不错,孩子考试比以前多了二十多分。作为感谢,他亲自卷了京酱肉丝给我。第一次吃京酱肉丝,竟然是百感次的味道。
油炸花生米。毕业后,曾在一个饭店打工一个月。那是一个家庭饭店,除了我和一名厨师外,其余的人全是一家人。在那一个月里,我象个吃素的和尚,对美味的渴望几乎到了极限。给客人上菜时,我偷偷地咽唾沫,甚至在收盘子时,看到剩下的油炸花生米,悄悄地往嘴里塞两粒,再假装无事地干其他活儿。偷吃的东西也会满口生香。
糖醋里脊。上班后,参加了成人高考,幸运被理想中的学校录取。我的一次成功给我带来了好运,一个朋友的同学的朋友想找人替考,她就把我介绍给了他们。不就是给人当枪手吗,反正也没什么事,就答应下来。临近考试时,我们在一起讨论如何报考的事,中午跟着他们去了一个饭局,人家还特意为我点了糖醋里脊。虽然到最后因为阴差阳错,替考没有成功,但是记住了这道菜。
红烧肉。在结婚前,我比较喜欢素食,婚后,尤其是生完孩子后,对肉的渴望日渐强烈。有次老公做了红烧肉,我抵挡不住色香味的诱惑,一下子吃了一多半。毛主席老人家也喜欢吃红烧肉,补脑子嘛。从此爱上红烧肉。
糖醋排骨。今年中秋,回家过节,自然是习了很多菜。对于排骨怎么做的问题,妹妹首先主张做糖醋排骨,还大包大揽地应承下了厨师的活儿。待到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她有事脱不开身,大声地叫我:姐,水开了,你快把排骨抄一下。接下来,她翻看着手机上的菜谱,念着步骤,我按照她的指令忠实地操作,做出来居然非常好吃。这么一来,我又学会了一种菜式。
其实,品菜只是一种浓缩,所有吃过的菜都与生活有关,与记忆有关,与心情有关,一个又一个的味道折射着生活的百味。爱生活的人,爱美味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