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大清百官邮局”的往事

昨天的百官:“大清百官邮局”的往事

羸骄散文2025-02-19 00:19:0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百官龙山路,那里马路不宽,没有高楼大厦,路边的人行道也很狭窄,但马路两旁店铺林立,招牌醒目,是百官上堰头人气鼎足的商业繁华中心。当年的龙山路有个赫赫有名的“百官邮电局”,在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百官龙山路,那里马路不宽,没有高楼大厦,路边的人行道也很狭窄,但马路两旁店铺林立,招牌醒目,是百官上堰头人气鼎足的商业繁华中心。
当年的龙山路有个赫赫有名的“百官邮电局”,在我戴着红领巾还是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那里有个邮电局除了能寄信外,还可以发电报、打长途电话,这在当时是象征着现代科技的新鲜事。今天我上网阅读相关史料后才得知,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在龙山路就建成了“大清百官邮局”,当时被称为是百官最早的一家邮政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官邮电局”,是当时上虞县城里最大、功能最全的一所邮电局,从这里发信比别处快得多,因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按点开邮箱,次数频繁,及时往外邮寄。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诗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这些驰道路宽五尺,名曰“秦五尺道”,这种古老的驿道,既能运输物资促进商贸繁荣发展,又是邮驿的古道。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在全国广设驿站,以求“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古老的驿道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齐全的驿站中转,每个间距相等的地方都建有驿站,喂养一定数量的马匹,设有专门的接待官员,作短途的接力转送。
不过驿站的名称各地不同,有的地方称亭,有的地方称唐,有的地方称铺。明清基本上沿袭了元制。无论是宋、元,还是明、清,都苦了用脚板丈量驿道的驿差。据说,昔日唯恐驿差脱衣睡觉,延误信件传递,曾用沾信封口的火漆把他们的衣裤也封起来。“邮驿”越进步,邮路就更长,驿差也更苦。这些驿差默默地为此付出了数代人的艰辛,是值得令人尊敬的。
据史料记载,“明以前凡十一铺,每铺屋三楹,旁有两廊,中建邮亭,外为门,榜以某铺,设日晷以视时刻,具旗铃以严号令,置包匦以护封缄。递送文檄昼夜行程三百里。”上虞地处杭州与宁波的驿道中间,是必经之路,于是在驿亭的地方设立了驿站,如今保留下来的驿亭地名就是最好例证。
据老辈手里口碑相传,当年的驿道是沿着百官龙山的山脚走向,有“十里龙山九个湾”之称。可是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设送信官局,总理衙门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征求意见。李鸿章随即向总理衙门建议并获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海关仿欧政办法,试办邮政。
1878年春,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述五处海关实施该项计划。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发布公告,开始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又先后组织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海运和陆运邮路。
1878年7月,天津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7月,清政府开设了大清邮政。而在9月浙江温州率先开设了大清邮政局温州总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月和2月大清邮政局又相继开设了宁波总局和杭州总局。
待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浙江沿海各地相继开办了邮局。据《上虞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百官镇邮局开业。地点在龙山路一幢占地约1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房面街,坐北朝南,石库台门朝东开设,门口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老弄,大致在原来的图书馆位置。
“大清百官邮局”里面的大门常年挂着一块书写着“大清邮局”的门帘,石库门弄口耸立着一只古色古香的邮筒,立柱上有龙型纹饰。:“大清百官邮局”的旧址后来因为“百官邮电局”搬到了百货公司西面,曾在相当一段时期湮没为普通民居,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学班主任肖招云老师曾在那里居住过。
大清邮政于1896年正式开办,公布的《邮政开办章程》中规定邮资按洋银计算,以前印制的“大龙”、“小龙”、“万寿”邮票上的面值,都是按银两计算的。明信片每张收洋银一分,封口信每件计重二钱五分、五钱、一两以下应收洋银二分、四分、八分,余以此类推。
1910年后“大清邮政”全国邮区划分,实行以省为单位划分邮区,杭州邮政总局统一领导浙江全省各地的邮政总局。1911年大清邮政管理局杭州总局改为杭州邮政局,宁波、温州成为邮政分局。
“大清百官邮局”随着清王朝覆灭于1911年而告终。清代覆灭,民国建立,军阀混战,派系林立,国家局势并未因之而太平。1913年全省设立邮务管理局,下属有一、二、三等局。
1914年杭州邮政局改为浙江邮务管理局,管理全省邮务。温州、宁波为其一等局。
1931年11月起浙江邮务管理局改为浙江省邮政管理局。
1937年11月因为抗战,省邮政局由杭城南撤,分驻金华、兰溪两地,12月又移驻丽水,成立了办事处,代行管理局职务,指挥全省境内我方邮政事务。
从1938年到1945年,战乱频繁,办事处几度撤迁,1938年转迁到丽水,1941年撤至龙泉后,龙泉告危,又被迫转到丽水。1939年还曾接管皖南、苏南各地邮局五十余处的邮政业务。
1943年,敌伪邮政机构成立。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丽水办事处撤回杭城,接管沦陷区各地邮局,开始全面整顿邮务。
解放后的1949年11月1日,国家成立了邮电部。1997年,邮政、电信分营。1998年3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