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五月末六月初,在南方应该是夏热难当的季节了。东北却是春播刚刚接近尾声。山野里也是绿叶咋裁,嫩芽新萌。这时也是蕨菜大量繁殖的时候。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精灵。在网上查了一下,蕨菜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属
五月末六月初,在南方应该是夏热难当的季节了。东北却是春播刚刚接近尾声。山野里也是绿叶咋裁,嫩芽新萌。这时也是蕨菜大量繁殖的时候。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精灵。
在网上查了一下,蕨菜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属于凤尾蕨科。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蕨菜野生在林间、山野、松林内,是无任何污染的绿色野菜,不但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还有清肠健胃,舒筋活络等功效。
不过,山里人不喜欢那些文绉绉的名字,还是喜欢叫他小孩拳,觉得形象生动。说的是它刚拱土时叶片卷曲,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攥着的拳头。等大了拳头伸开变成了巴掌也就老了,不能食用了。这里有句顺口溜:一天还早,两天正好,三天变成草。说的是第一天蕨菜刚萌芽,采收太早,产量低。等到第二天再看就能窜起半尺来高,这时采收刚刚好。鲜嫩,产量又高。如果不能及时采收,等到它谦恭的抱着拳变成了张扬的挥手了,那时就老化了,不能食用了。
虽然蕨菜个体可食期短,好在家族庞大,生命旺盛,大概是北方漫长的冬季把他们压抑的太久,一场透雨过后它就会一茬接一茬的憋着劲往外冒,如春笋般层出不穷。整整有几个星期的采收旺季。
据父亲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蕨菜救活了不少山里人。那时饿急眼的人们也不管什么老嫩,能填饱肚子就行了,靠着它人们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季节。
以往,山里人自家采点,吃个新鲜,多余的或腌渍,或晒干垫补冬春蔬菜的不足。最近几年,忽然有小贩子收购了。据说是出口南韩和日本。什么东西一和外国人扯上关系就不得了了。蕨菜一下子就身价百倍了。成了绿色环保的新宠,据说还有防癌的功效。玄乎是玄乎了点,不过以往并不起眼的蕨菜这时能变钱倒是真的。
每到这个季节,山里就热闹起来了,人们三五成群,田边地头,峰岭漫岗到处都是菜菜人的身影。实际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到不是为了以此维持生计,只是采个乐趣。再说有点格外小收入也不错。那一根根数来的钱觉得格外实惠。
说起蕨菜这里还有一个谜语呢。谜面是:手指南山骂一场。谜底就是蕨菜。费解了吧,我也问了好多人才半明白半不明白。原来这里涉及一个东北老方言在里面。以前东北方言把骂也叫做“决,”比方说:我“决”他八辈祖宗等等。为什么叫“决”呢,没考证过,大概和口诀、咒语、咒骂是一个意思吧。
在这个谜语里,手指南山是像型,指老蕨菜伸开了巴掌。骂一场是取意,利用诀与蕨的谐音暗扣骂字。
为什么好好的要骂一场呢,野史还有个有趣的典故。据说陶渊明隐居时,一年春季山洪暴发,把他困在了山里数十天,没有吃的他就采蕨果腹,度过了饥荒。当时他就许愿要写一首咏蕨诗以志纪念。结果春去秋来,新粮上市,丰衣足食了,他倒把这个茬给忘了。却对菊花情有独钟,每日悠哉悠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后人也有管他叫陶南山的。不守信用,见异思迁,蕨菜自然要骂了。有好事者按这两句诗推论陶渊明是个斜眼,要不然在东篱下采菊,怎么能见到南山呢?却没有人批评他忘恩负义。你说气人不气人。陶诗的见南山是不是暗中怀念南山的蕨菜呢,这个就不敢臆断了,别再弄出个桃色八卦来。
实际蕨菜伸巴掌,那是习性使然,跟陶渊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都是人们牵强附会做为茶余饭后谈资一笑而已。
蕨菜据考在白垩纪恐龙时代就有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了。经历了千万年的天气变幻,沧海桑田,它依然生机盎然,可见他的生命力多么顽强。
看到近几年蕨菜市场走俏,这里有位脑瓜活络的智叟般的人物就异想天开,移栽了一些到菜园和大鹏里,没少追肥浇水,伺候的算是精心了,结果一株也没成活。
由此可见蕨菜离开了大山,离开了大自然是生存不了的。可谓是拒腐蚀永不沾的真正廉者了。也许就是这种特质它才历经万岁而不败,要是随波逐流,贪恋诱惑,恐怕早就变质或者绝迹了,那可真成绝菜了。我们今天再也品尝不到这蕴藏山水精华的美食了。
以前,讲故事的开始都喜欢整四句定场诗,我的故事讲完了,余兴未尽,也写了几句顺口溜,不敢搁在前面现眼,溜边在后面当个小尾巴,算是个小结吧。
隐逸山林里,听泉蹈季风。
抱拳款旧友,挥手送新朋。
名利逐烟散,尘嚣惹雾横。
何期偿万岁,淡定佑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