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兼程
李鸿章,一个被世人诟骂了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从历史课本上,我们不难知道他的劣迹斑斑。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也许是历史书过
李鸿章,一个被世人诟骂了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从历史课本上,我们不难知道他的劣迹斑斑。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也许是历史书过多的把罪责归咎于他,也许是我们被表面的历史事件所迷惑。总之,我们对他的评价是不好的,虽然这样说,但我们清楚的知道事实上他并没有被冠以奸臣、贪官的名声。如果说,卖国是他的罪证,退让是他的恶行。那么我们不得不来看看他风风雨雨的一生。
可以说,李鸿章的前半生是风,是借太平天国的气旋和曾国藩的推荐扶摇直上的大鹏,那么,他的下半生就是雨,是被列强侵越的冰雹与政府衰败、朝廷腐朽的暴雨摧残的大树。
我们无从平价他剿灭太平天国的功过,但从当时的士子心态来看,他无疑是很多读书人的偶像。从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到领兵平乱,从一个文人到政客的转变,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他青云直上的前程,但我们忽略了当时国家积弱作为一介匹夫他给自己承担的责任。
仔细想想,在当时清廷极力想维护自己的统治下,他所倡导并积极开展的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向自己主子邀宠吗?已经位极人臣的他并不需要那么做,他没有选择他老师退居归隐、功成身退的道路,仅仅是为了追求权利的欲望。我们不能怀疑他的智慧与胆识,可以说当时是有很多人想坐上那个位置的,但又有几个人敢、几个人能坐上那个位置。对内要安抚百姓,对外要周旋列强,挽大厦于将倾,毕竟是独木难支的。
如果我们把他的退让看成是懦弱,是卖国,是为了迎合自己主子想苟延残喘的话。那么我们想想,一味退让的他做出的并不是他一个的选择,也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意愿。可以说饱经风雨的他是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就像暴雨中的大树在风雨中招摇一样,进退都不是他故作的姿态,而是不得已的接受。
也许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但我们想想,在那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满腔热血吗?在绝对的优势面前,任何有修养的人都会放下自己的姿态,何况是国之存亡。可以说,作为政客的他是比我们更能看清形势的,他延续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做法,但他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引进,他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的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绝对不是清廷的苟延残喘,而是卧薪尝胆的蓄势待发,只不过他没等到那一天。我们想想就不难知道,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后面的军阀割据那一处不是新军在担当主力,这些有功有过,但却是间接的阻止了列强对我们的直接占领与入侵,给后面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营造了形势和积聚了力量,连朱老总不也是从新军走出来的人吗?而我们知道,新军的训练恰恰是从李鸿章的提倡开始的,所以说,他还是起到了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
人们常说他们的洋务运动有局限,但在我开来,那种局限不是人人都能打破的,就说国父吧,把他放在李鸿章的环境下,他就搞不出辛亥革命了。
再说甲午中日战争中他要求北洋舰队的坚守不出吧,他有自己的想法,北洋舰队是他的心血,他也知道没经过战火的洗礼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但保存实力的做法我们能说他错了吗?我们不是军事家,是不是退守威海就能导致失败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我们相信李鸿章是没有下令不还击的,那么这样的覆灭就只能使战术原因了。
人们常以功过参半或功大于过等等来评价一个具有争议的人,但我觉得从李鸿章的立场与角度来看,风雨兼程的他是有功无过,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他必须做的事而已。我们可以评价历史,但我们也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他只是想做一个忠臣。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漫话面试形象与包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