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夜访吸血鬼》是美国作家安妮·赖斯吸血鬼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写于1976年。但与《德拉库拉》、《卡米拉》等传统吸血鬼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写的并不是一部恐怖小说,而是在“吸血鬼”的形式下讨论了存在主义“此
《夜访吸血鬼》是美国作家安妮·赖斯吸血鬼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写于1976年。但与《德拉库拉》、《卡米拉》等传统吸血鬼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写的并不是一部恐怖小说,而是在“吸血鬼”的形式下讨论了存在主义“此在”和“存在”以及意识生命的生与死等较为深刻的哲学主题,即“向死先行”。作者用超脱了人类生死的意识——吸血鬼路易的思考,来探索生命存在的问题,更有一种通透的感受。
小说的第一、二、三部之间风格有所不同,尤其是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有十九世纪小说和传统吸血鬼小说的味道,而第三部虽然文风上还是写实,但却体现出现代主义意境,这与各部内容所立足时代的文学特征相吻合。第三部中吸血鬼剧院里上演的那部戏剧,就颇具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作者刻意对之进行了异常细致地描写,特别是高潮部分——火焚歌剧院之前那一幕抽象的情节,明显是以现代主义手法,为体现哲学思索而设定。所以我阅读这一部分时理解上有些吃力,但是路易的问题还是支持我比较认真地读完,然而却没有最终的答案。其实路易的所有求索只想证明自己并无罪恶,在意识中让自己接受现实,安心当一个超越人类生命的吸血鬼。所以真正的答案就没有意义了,要的只是求索的过程。
作者笔下的吸血鬼是秉赋优越的一种超人意识的生物,然而如果他不是思想,则同“沉沦”的人一样,是物的存在。圣地亚哥之流与东欧的吸血僵尸就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部小说中除了路易之外的所有吸血鬼的生活都像“常人”一样“沉沦”,没有意义。普通的吸血鬼们没有死亡和痛苦的困扰,但正是痛苦,思索的痛苦使路易特立而出,超越“常人”成为“此在”——在此存在——意识到自我存在的存在者。
其实,成为路易这样的吸血鬼是意识很好的结果。当然“白天”是最大的障碍,不在于不能欣赏日出,而在于“死亡”的威胁。
整体来看,吸血鬼罪恶的本质在于毁灭。他们没有丝毫的创造与建设,却不断对宿主——人类的创建(包括人类的生命)进行毁灭。吸血鬼是一个矛盾:杀死人类,但如果人类消失,吸血鬼又以何为生?吸血鬼是以随随便便地不断消灭“生”为基础的永生:A如此的永生有什么样“超越”的意义;B什么是生与死的最根本界定与区别?在吸血鬼的眼中,任何一个特殊的独立的人的意识都仅仅是与别的人相同的一泡血而已。那么面对吸血鬼一样的死神,意识生命的独特性究竟在哪?比如黑格尔竟死于霍乱。吸血鬼路易拒绝吸食人血,不仅是对其毁灭本质的抵抗,更是他承认个体意识生命之独特性的体现。同时,小说也在最深处表达出:人,这种意识生命在本质上是徒劳的存在,所有情感与经历都随脆弱的生命消逝而成为虚幻,不管他们有怎样独特的意识。
消逝:真实,故事,以及名字,都必然彻底消失,无人再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书中,作者那样强调爱的重要和孤独的不能忍受,我觉得夸张。而且阿尔芒对路易的强烈吸引力也是我不理解的情感,尤其是对于那种感觉灵敏,可得永生的意识来说,他们应该已经能摆脱“依赖”而独立存在。依赖是生物体为了更好地发展而逐渐进化形成的种群属性,(我想,它应该是社会形成的意识基础。那么高度分工,相互依存将是社会最终的形态喽?)正是因为依赖,莱斯特才为了留住路易而给他套上了依赖克劳迪娅这个巨大的枷锁——双重的依赖,或者说依赖的连环套。依赖是意识天性中的羁绊,是对自由超越的束缚。
小说里吸血鬼的灵敏让我联想到猫,形如豹子的黑猫小心翼翼地走在黑夜的屋瓦上,同样的绿色眼睛中冰冷的光。安妮·赖斯写出了十分具有现实感的虚构,但又完全不同于卡夫卡。
当我读完全书,内心所感受的是一种极大的震撼。有一种对孤寂的恐惧,虽然我喜欢孤独,但那种无法平静的压抑感却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