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二)

童年趣事(二)

弱口散文2025-02-18 11:18:56
“文革”时期,我在董家村学校就读小学。为贯彻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红又专”、“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方针路线,所有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农村集体劳动,实行半工半读,大多上午学习、下
“文革”时期,我在董家村学校就读小学。为贯彻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红又专”、“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方针路线,所有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农村集体劳动,实行半工半读,大多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内容和范围涉及很广。没有农活时,学校就邀请老红军作忆苦思甜的报告,或者召开地富反坏分子批斗会,或者编排文体节目如扭秧歌、耍社火、蹬高跷等,或者演练革命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学生的“半工”好坏直接与学期年度的德育考评(当然,出生成份是首要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大家表现得十分踊跃和积极。
开春时节农活较少,学生的劳动主要是配合农民春耕刨茬,同时为冬日教室取暖备柴。午饭后,同学们自由搭伴,或玉米茬、或高粱茬、或谷茬,类型不受限制,只称重量。此外,用石灰水粉刷校园以及街道墙壁,用胶煤(水胶和烟囱煤灰混合而成)重新换写醒目的标语;培育松树幼苗后,与初中学生一起上山种植;每周一次的街道巷落大扫除,工具自带,舁水、打扫、倒垃圾,分组有序、各司其责;有时,集中上山采集石板(一种质地较软、颜色较白的片状石块),加工制作石笔。
到了夏天,学校每个班级都圈养家兔。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砌窝、打草、喂养,兔子长大后卖得的收入充作班费。大队为学校的公办老师分配二亩地,算是额外补贴。至于种植什么、怎样劳作,队上不管。理所当然,挖垦、下种、施肥、浇水、锄草、收获这些活计就成了师生的共同义务。于是,利用夏日时机积来年的草肥,分为净蒿、杂蒿和草蒿,按质记量。如果年遇虫灾,同学们便无酬地拿起玻璃瓶和细木棍,去田地里帮助农民进行地毯拉网式的逐苗捕虫。
秋日是农忙的季节。小学生出不了大力,就组织起来捡拾农民收割时遗漏的麦穗、谷穗、玉米棒等农作物,回来上交集体。具体记不清哪一年,国家铺设国防电缆,急需石子,恰巧村里一座山的石料质量上乘被选定开采,并实行有偿供给。于是,学生们每天下午提着箩筐去五华里远的石场,筛选出规定大小尺寸的石子,后送往指定地点。
冬天比较休闲,也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宝贵时光。学校上课时间调整为上午8点到下午3点。学生中午带干粮不回家,放学后主动为革命烈属抬水、扫院、磨面、搽玻璃、捏煤球,帮助生产队放牛、喂羊、晒粮食,即使发现一颗小的螺丝钉都很自觉地交给老师……,所有的好人好事要及时向班长报告,以核实后记录在案。“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至今仍然回味无穷、感触颇深。
尽管时间流逝已经20多个年头,但是这些点滴琐碎的趣事刻骨铭心;尽管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勤劳节俭的朴素观念和诚实奉献的执者精神伴我始终。是磨练、是追求?是修身、是养性?现代文明究竟为我们的下一代服务了什么,营养好了、个头高了,却筷子拿不了、衣服不会洗,沉迷于游戏、热衷于享受、贪图于虚荣,自私、傲慢、懒惰、低能,有钱就是爷、有奶就是娘——实在可叹、实在可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