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糜家“大夫第”

昨天的百官:糜家“大夫第”

磷酸氢钙散文2025-04-05 04:16:49
今天的上虞党校是百官唯一没有变动驻地的行政单位,上虞党校的建立是在1952年12月,当时叫上虞县干部学校;1955年12月更名为中共上虞县委干部学校,1961年7月改名为中共上虞县委党校。百官人知道上
今天的上虞党校是百官唯一没有变动驻地的行政单位,上虞党校的建立是在1952年12月,当时叫上虞县干部学校;1955年12月更名为中共上虞县委干部学校,1961年7月改名为中共上虞县委党校。百官人知道上虞党校的不少,但上虞党校的前身建筑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了吧!党校的最早建筑叫糜家“大夫第”,是老辈手里百官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说起糜姓家族在当年不但是百官的名门望族,也是百官镇三个大姓之一。老百官的下市头有一半地盘是糜姓家族的,百官三里长街从桃园桥开始到糜家桥终止,不管你在糜家桥两端从那里走过?那就意味着你跨进了糜姓地界。糜姓地界有多大?据我了解,从糜家桥南首走,有个糜家祠堂,是糜姓家族集聚之地,从糜家桥北首走,有一排九间楼,九间楼西首是糜家小弄,糜家小弄内的骑马楼在百官是我唯一见到过的一幢楼。东首是糜家大弄,糜家大弄紧邻糜家“大夫第”,而糜家“大夫第”前面的板桥正对糜家祠堂和包爷殿,糜家“大夫第”后面的糜家大池,估计也是糜家私家池塘。糜家“大夫第”东首是糜家高埠头,紧邻下庙、东狱庙。等你走过庙背后,就有糜家岭,而当年在糜家岭边的牛头山上有几座很大很大的陵墓,都是糜家先人的,后来毁於农业学大寨,上好的青石板都被拖走发展养猪事业去了!想当年那山、那岭、那陵、那桥、那弄、那池、那大宅、那排屋,方圆地方都是糜姓家族的。 
而最著名的糜家“大夫第”,在百官街也是为数不多的一憧大宅夫第。当年的糜家“大夫第”坐北朝南,错落有致,画梁飞檐,气势恢宏。主要由大门、庭院、厅房、天井、厢房构成,建筑呈方形,为二层走马楼式楼房。檐下梁枋之间雀替斗拱,龙凤花鸟、楼台亭阁以及人物图案雕饰精美。墙壁中花砖装饰、豪华大方。天井两侧厢房,都是方格隔心的长隔扇。明堂为正方形,前后开门,是会宾之所。四周墙脚全用青石板,上面由青砖严口构砌。门高2.8米,阔2.1米,砖雕门罩上砖刻着“大夫第”三字。门槛石呈半圆柱体,直径58厘米,高35厘米,工艺十分精致。进得大门有前后厅、东西侧厅,庭院,前厅、天井、后厅、两侧厢房,构造对称,雕凿精美。前厅庭院的地面及两厢走廊使用规格相当的青石板铺就,各厅房的地面均铺青砖,平整美观。共有房屋一百多间,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这糜家“大夫第”的高大古宅内,还是保留了古朴的窗棂、精美的雕花、青砖黑瓦的院落那往日的辉煌,当年“文不下轿,武不下马。”轿子直接抬进院子,马直接骑进院子,那糜姓后人津津乐道,言语中满含着自豪的糜家“大夫第”如今已荡然无存,犹如灰飞烟灭,不留一点痕迹了。
据史料记载,“大夫”是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第”字解释有很多,可一旦同“官”拉上了关系,“第”就可以认为是大宅院,那府第、宅第、大夫第,都能理解了。“大夫第”原来是中国古代高级官吏和达官贵人修建的府邸一种通称,以此表明屋主的显赫身份。它的由来带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过去有一种“刑不上大夫”之说,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社会意识,即官做到大夫一级原则上是免于国家法律制裁的。它不仅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更是古代政治权利的一种象征。 
可奇怪的是我查阅了《上虞县志》,也没看见有姓糜的进士出身名单,我想这糜家“大夫第”的主人会是谁呢?也许是清时朝廷给官吏诰赠之衔,诸如朝议大夫、奉直大夫、资政大夫等,虽无实职,亦无俸禄是个虚衔,但老辈手里糜姓望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权势,故以“大夫第”命名住宅。也许是那一个糜姓家族的人在政治腐朽的清朝后期花银子捐了一个“大夫”的官名,以图享受一定的封建等级特权,才有了糜家“大夫第”。也许是历史漏记了一位糜姓达官显人,才使得糜家“大夫第”到今天还是个谜。那就让后人去探寻吧!当年的老百官人都知道糜姓家族在百官曾经是三大姓之一,还有一个富人拥有过半个百官街店铺门面,人称“糜半街”。此言不虚,“百官第一宅”糜家“大夫第”应是最好的佐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