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登过黄山、泰山,膜拜过峨眉山、五台山之后我曾发誓此生不再登山,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登山爱好者。然而,在我的身体越来越不适合登山的时候,还是踏上了庐山的土地。事实上,没上庐山之前我的心就惴惴的,古
在登过黄山、泰山,膜拜过峨眉山、五台山之后我曾发誓此生不再登山,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登山爱好者。然而,在我的身体越来越不适合登山的时候,还是踏上了庐山的土地。
事实上,没上庐山之前我的心就惴惴的,古人登山有诗句记录历史,画家登山有笔墨见证岁月,一个除了怀有一颗痴迷的心便再也一无所有的小小百姓,登上庐山能留下些什么呢?
知道庐山是从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始的。那时我心中的庐山与我相隔千山万水遥不可及。仰慕它,只能读着这首千古绝唱陶醉其中。
庐山,除了是一座风光秀美的名山,还是第四纪冰川遗迹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六教合一的宗教名胜,它与其它名山最大的不同就是山上有城。
庐山上的城叫牯岭,牯岭与庐山血脉相通,到了牯岭就到了庐山之顶。
吃过牯岭的野菜,走遍牯岭的沟沟坎坎,急不可耐的就是去看看一百多年来建在这座山上的异国建筑。
牯岭的外国建筑曾经有560多座,现如今,已经看不到那么多了。
当年,在这里居住的外国人都是有钱人。为了避暑,他们在中国的山上建自己民族风格的房子、在小洋楼前种花养树,修山地、铺石板路。看着看着,当年楼中小主人们带着心爱的狗,在门前草坪上嬉戏玩耍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屏住呼吸似乎就能听到他们兴高采烈的交谈声,和美梦中的呼噜声。可以想象,那时他们在这庐山上生活的有多么舒适和安逸。可如今,这些带着洋人傲气十足的外国别墅,已是门窗紧闭人去楼空。在岁月的光影里静默着,好像一部正在回放的老电影,慢慢诉说着曾经的过去。当我知道了李德立、赛珍珠、斯德霖、伊恩.格兰特——的名字,心中不禁自问“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终老?这些不会说话,却又似乎时时都在倾诉着的西洋建筑,是让我们为之骄傲,还是要我们记住一段历史呢?
从纠结的思绪中走出来,便是蜚声天下的“美庐”。
“美庐”是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位中国历史上风云人物都热爱的住所。它也是一位外国人曾经的府邸,是众多外国建筑中名声最为显赫的别墅。如今,它同所有的老房子一样,默默地矗立在光阴树影里,好像在回忆着它们的主人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又像静观着身后这个世界的悄然变化。
牯岭不仅有众多外国人的西洋别墅,也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式建筑,踩着当年政治家们曾经走过的脚印,看过曾经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会议礼堂,我才更清楚的知道,原来,庐山的近代史都装在这牯岭里。
没到庐山前,知道庐山景色宜人,风光秀美。来到庐山,却不知道这万重山峰该从那一座开始。我曾问过当地的一位大嫂,庐山的景色哪里最美?那位大嫂所问非所答的说:“冬天最美,冬天树是绿的,雪是白的,青青翠翠的,最好看!”
我有些失落,我来的季节是秋之末,岂不是早了一步?此行是看不到苍山青翠漫天飞雪的景色了。不过还好,山上的树还是绿的,虽然有些暗淡,远山近处的红叶却把整个庐山点缀的五彩绚烂。走着走着,便被一片红色吸引着放慢脚步,那些红艳艳的色彩忽远忽近,有些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跟你捉迷藏,忽然之间就跳到你面前说“嗨,我在这儿”。
晚秋,山里已少有行人。一条石板路或宽光明直,或幽窄蜿蜒,忽而左、忽而右、时而上、时而下,不知不觉将我引入一个又一个古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
沿着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草堂”、到明代留下的“御碑亭”、再看看波光潋滟的“如琴湖”,建在冰窖上的植物园,我仿佛闻到了一缕优雅奇异、豪放又淡然的花香,带着古人的勇敢和智慧,径直开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秋之末,阳光甚好空气温润,树木的清香合着依稀残留的花香一直陪伴着前行,柔柔的风像丝绸在脸上轻轻擦过,小鸟也好客的紧随着脚步声声啾鸣,偶尔还会闯进你的镜头凑凑热闹留个影。
在山上,时常会听到酒家老板殷勤地给饭客介绍特色小菜,路边农夫高一阵儿低一阵儿向行人推销当地土特产的叫卖声,还有孩子们时隐时现的笑声和读书声。偶尔一只过马路的宠物犬有一搭没一搭的吠叫着,好像在说:“喂,别忘了还有我呢!”在这里到处都透着山野的祥和气息和与世无争的别样宁静。看看远方的山、近处的水,看看脚下的路,还有那些外国的、中国的、不同年代的民舍别墅,一路走来心就像喝饱了水的柳丝柔柔的荡漾着。想来,这样的舒适和惬意是陶渊明和他后来的古人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首诗不知道让多少人痴迷着庐山的飞流瀑布,我是自然不会漏下的。尽管我的身体多有不适,尽管山路起起伏伏,我还是执拗的来到了瀑布脚下。然而,当我与瀑布近在咫尺的时候,却并未感到飞流直下的宏伟气势。当地人告诉我“李白不是站在瀑布脚下作诗的”这才让我猛的回过神儿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就是距离。是视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才使诗人有了从天而降直下三千尺的感受,这才是这首诗的灵魂。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正是这山,这水的最好写照么?
在庐山,有一处最吸引到访者的天然石洞叫“仙人洞”。据说,是当年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毛泽东曾经在这里赋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来到庐山,这里必定是要多花些时间驻足的。
“仙人洞”高、深都不过10米,没有想象中的气势恢宏。倒是它天然形成的洞身,和洞前的险峻风光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毛泽东当年赋诗的地方极目远眺,眼前的山峰连绵起伏、层层叠叠伸向天边,看不到云雾缭绕却似有乱云飞渡。观妙亭下的游仙石凌渊突起,悬崖峭壁近在咫尺,脚下一滑便惊出一身冷汗。抬头看山,山峰鼎立着天空浩渺无际,低头看地,万丈深渊深不可测。此时的我,完全沉浸在毛泽东当时的情感之中。这天公降临的“仙人洞”,这巍峨壮观的大好景色,近在眼前,又遥相呼应。是上天有意点化?还是功到自然成?是巧合?是天意?恐怕正是此情此景让毛泽东想起了近半个世纪的血雨腥风。于是,澎湃于胸的激情迅速迸发出创作灵感!
诗言志,词抒情。诗人超凡的想象力何人能比?此时毛泽东心中想到的是人生还是风景,何人能懂?没有一个博大的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