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悲观音泪](/static/assets/images/nopic.gif)
普陀山悲观音泪
“普陀山悲观音泪,置身繁华景破碎。眼前无奈心疲惫,自然不毁佛欣慰!”也许,不论是谁,不论是人还是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只要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享受,迷恋上了霓虹灯的绚烂,那么就再也不能拥有从前的清静、安
“普陀山悲观音泪,置身繁华景破碎。眼前无奈心疲惫,自然不毁佛欣慰!”
也许,不论是谁,不论是人还是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只要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享受,迷恋上了霓虹灯的绚烂,那么就再也不能拥有从前的清静、安逸与无为。在现实发展中,人们在逐渐的抛弃传统与自然,但失去了才知道可贵:我想,在今天,这不绝仅仅只是我的感觉与体会。秉承传统,保护自然,我想:在今天,这不绝仅仅只是我的心愿与渴望。
普陀山我一直想去,可是一直没有成行,记得在杭州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我看到湖山就想会起海山,就会想起普陀山,就一直引以为憾事:此前我曾在宁波工作生活过整一年,来去很方便。这尤其对于我:曾在上海生活了几年,从外滩去过吴淞口的江海交界之处;也曾从宁波乘船往返上海,但那是在夜里;也由于工作关系去过青岛、厦门,可不是陆路就是飞机,因此我都与海咫尺之遥,没有作到与海亲密接触,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真正见过海的人,所以我对海有着一种深深的想见的渴望。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树……仅是作为海的景色,普陀山已经让我想去,因此更不要说佛与寺了,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与历史,海天佛国对我更别有一种魅力与诱惑。
今年的五一节,我告别了杭州,带着众多行李辗转宁波:我又跳槽换工作了,虽然漂泊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喜悦与欢愉:情感依然孤独,事业照旧失落,可是有了绝对属于自己的一小段时间。我是2号下午做的决定,此时我已在新的住处小睡了一整天。
5月3日的一大早,天还没有昨日的细雨中摆脱出来,还是阴阴的,我已从宁波南站出发。一路经过车行,轮渡,再车行,经过大约3个多小时人杂而又如脱缰野马般的小巴的颠簸,中午时分我到达了沈家门码头。沈家门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渔港,数不尽的现代新式鱼船与一些木制的老舟相间泊岸,网收漂敛,旗飘帆悬,数里绵延,感觉甚是壮观。
这个日子,这个时间,游客蜂拥而至,人很多。排了很长的队,我终于登上了从舟山本岛半升洞客运码头去普陀山的船,置身两者之间的莲花洋。此刻正值午潮,洋面波涛微耸,随风起伏,令人不禁浮想联翩。莲花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而出名,可我并看不出波滔状似莲花,我只是觉得在太阳辐射之下,波光粼粼倒恰如佛光点点。莲花洋由于处于众岛环抱之中,多数的日子是风平而浪静的,是祥和的,我想这才是人们将称之莲花洋的本意,莲花不是形更不是色。因此,我觉得“莲花午渡”作为来普陀山十二景中所见的第一景其实是一种心情,通过莲花洋的波浪给与了香客朝拜者一种即将到达佛教圣地的肃穆清雅心情。只是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到达的方式大大改变,难度大大缩小,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已经难以体会到这一点了,也就没有人注意了。
船从似练如虹的的朱家尖跨海大桥下面驶过,伴随着渐渐地看到连绵不断的海岛、若隐若现的观音立像、船上的游人越来越雀跃与涌动,普陀山已经在眼前了。下了船,买了门票,出了码头向东几十米,踏入气势高大巍峨的杏黄色三洞门牌坊“普陀圣境”门阕,就算进入海天佛国了。
“步头小石乱纵横,传是凌波佛迹成。为有灵根生到底,不然海水亦何情。”由佛国山门往东南300米处,就是短姑道头。传说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集资买船进山进香,不想小姑来潮,自愧不洁而不敢下船。其嫂短其无福朝圣,便独自进山拜佛。时近响午潮水大涨,小姑饥不得食。正在此时,一村姑模样之人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投下一些石子,边踩着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其嫂托她所捎。待其嫂归来告之,其嫂愕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便知此是观音所为,忙又进山叩拜。因其嫂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船处就被成为“短姑道头”。而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的石块,也遂被称为短姑圣迹。探究这个传说,我想故事所想告诉人们、启示香客的也许就是有求必应,心诚则灵吧!观音是不会因个人的不足而嫌弃她的每一个真心的信徒的。由此看来: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相互怨弃在神的面前是多么的可笑与不必要!
短姑道头作为旧时天然船埠,此地曾是入普陀山的第一处胜境,贡船浮云,香船蔽日。可如今,普陀山已经有了更为庞大的现代化大吨位码头,此处便失去了原来的功用,这里也渐渐为人所淡忘,很多游客也只是匆匆而过,直奔远处那高高矗立的南海观音铜立像而去。我一个人踱步于道头之上,看着历经沧海风雨侵蚀,上面已经斑驳不堪的石条,看着原来用来系船的已经损害而且为数不多的石碇,看着水中刻着“短姑圣迹”、“入三摩地”等众多名人墨迹的乱石……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从前。说实在的我喜欢此处的海岸牌坊远胜过如今的山门,虽然今天的山门更为的高大与气派,可是它决没有前者的古朴而沧桑,更没有前者的文采与情趣:如“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如“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它无知无觉”,如“到这里来,未偈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都是那么值得驻足体会。
自海岸牌坊向东,饶过仙女坪,继续前行就到了南天门景区。这里是普陀山正南尽处。在大观桥附近,我第一次看到了立于海水中点点礁石之上的海鸥。当我欲以石子振飞它们的时候,我才体会到了原来看起来很近的礁石也不是我的臂力所能达到的:海真大。南天门两石壁立如门,上有条石横亘。走进去,侧旁有清人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个大字。门左近有巨岩狮子岩,上有二如目水潭“龙眼泉”。岩西为一个不大的大观蓬寺庙,内奉白玉漂海观音圣像。立于狮子岩之上:我感觉此处是个让人心胸开阔的一个地方,观大才有大观。
顺着沙极细、水极润、脚感极踏实、有潮水抚平海滩也抚平游人心情的龙湾金沙,我到了观音立像山坡的下面。由于正在施工铺路,我向南顺路直走却走错了路,尽头是一个加油站和码头,这里是挖到了一块山脚形成的。望着依然裸露的山体伤口,我联想到如今全国各地的乱砍乱伐、吃山挖山等愈演愈烈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禁暗暗叹息:此处作为观音像的墙角尚且都不能自保,其他的地方真的不消多说了,即使炸了、平了、消失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幸福快车上的栀子花香
下一篇:以前,以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