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小说 > 文章内容


导读:自序: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本故事发生在大别山区,故事情节、人物、地名均是虚构,请不要对号入座。小说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消谴而已。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同毒品并列的全世界第一大公害之一。我国制售假冒伪劣
自序: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本故事发生在大别山区,故事情节、人物、地名均是虚构,请不要对号入座。小说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消谴而已。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同毒品并列的全世界第一大公害之一。我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在上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期,最为猖獗的时期。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山西假酒事件,给那个时代的人一个创痛。但是,下面的故事不是山西假酒事件。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层面的片断,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社会变革和经济的转型时期。
为什么那些黑心商人不顾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呢?是因为有百分之几百的利润诱惑着他们,使他们的心成为黑心;只要商人的心是黑心,他不择手段,什么事情都能干。制售假酒、假烟、伪劣食品、伪劣家用电器、伪造机械设备……
每个人都是商品的消费者,人民痛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人们更憎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黑心商人!
——晓亮

市郊,一段不惹眼的河岸边,矗立一座别墅私邸,掩映在三月的杨柳丛中,独具一别。尤其是那辆黑色的“奔驰”轿车进进出出,给这个偏僻一隅增添不同寻常的色彩。这里是罗成武的家。他是三河市的企业家:三河市酒业公司总经理。
这些事已是过眼云烟。

不知道是起于何年,从那巍巍的大别山流出三条河水,分别从不同的三个方向汇集而来,形成一个交结点。然后,合成一股,向东而去。这里淤积成一片扇形沙滩,成年累月,方圆八百平方公里的平坦地。陆陆续续有人开荒种地,结草庐作商贾,开作坊酿酒,四坊八作……。热闹繁华,先是小集镇,后来是小县城,直到如今,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三河市。
古朴的民风,独厚的自然资源,三河市的居民,尤其是市郊的民众丢不掉沿袭已久的传统的工艺手艺:作坊酿酒。由于,这里有三条不同方向流来的三种不同山泉,对人体有利的矿物质含量丰富。正因为有利的资源,才会有罗成武的富有和兴盛。

罗家就在三河市郊的河岸边,是祖辈从河南黄河岸边逃荒至此,那是清朝中叶,黄河溃口,淹没了庄家,村庄,举家向南乞讨。因住惯了河边,听惯了水声,依旧在河堤边扎根。所不同的是,三河之水没有那黄河的水浑浊,一年四季清澈长流。河岸杨柳成荫,芳香卉锦,鸟语莺啼。罗家祖辈人说,宛如从地狱来到天堂仙境之地,因祸得福。
从此,罗家继承祖业,将黄河岸边酿造高粱酒的家庭作坊也带到了清秀的三河岸边,所不同的是:酒的成分里增加了南方的玉米、稻谷、麦子,加上优质的山泉水,把一个小小的酒坊闹腾得红红火火。种地的农民、做买卖的生意人、阔府贵人、秀才绅士离不开罗家的自酿白酒。
罗家就凭着这一手绝活在三河岸边扎住了脚跟,购买了土地,建造了房屋。可惜的是,罗家只是独脉单传。因此,也不想酒作坊扩大到一个大的规模,只要保证年年有点余,就心满意足。
后来到了民国年间,传进了洋务运动的新气息,这里是一个县城了,人们都不安分守己,纷纷开办作坊:酒坊、糖坊、米坊,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便算是一场“革命”。其中,冲击最大的是罗家的酒坊。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了。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呢?
现代的人都清白,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国家经过的一场彻底的“革命”,那四坊八作全都被革掉了命。继后,经过十多年的变革,三河县变成三河市。经济的腾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且看,三河两岸,市郊乡村,酒厂酒坊比比皆是。官办、民办,挂牌的不挂牌的酒厂酒坊,鱼目混珠。各路诸侯风起云集,方显英雄本色。正因为如此,罗成武便是一代枭雄,收服路路诸侯,便成了王。

罗家到了罗成武这一代,正时新中国诞生的前两年,罗成武呱呱落地。刚满周岁的那天,罗老奶奶颤颤巍巍地将小孙子抱到酒缸边闻酒香,这也是罗家不成文的规矩,新生的男子必须在周岁之日那天由长辈抱着到酒坊熏陶,以此检验后代是否能继承祖业。谁知道小家伙一闻到了醇气溢香,便手舞足蹈。老奶奶刚咧嘴笑逐颜开,一松劲不留神,小东西从手中挣脱而去,咚地一声掉进了酒缸里。大家伙的笑声变成了惊叫声,七手八脚将小家伙捞了起来,他却安然无恙,还咧着小嘴咂了咂流到嘴边的酒汁哩。一家人说,定有出息,继承家业有望了。
而罗家子孙没有罗家祖宗运气好,只因祖业有作坊、土地、房产,便划为资本家。是资本家就要没收资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罗家老少爷们受不了改造,有的气病交加而故,有的投河自尽,只剩下了罗成武。
罗成武读书不多,是个初小毕业生。六十年代那个一片红的时代,罗成武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罗成武运气好,只在郊区农村接受再教育。
在这种情形之下,罗成武已没有了家,只有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他只好扎根农村,直到七十年代后期,罗成武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才娶了一门亲,有了一个家,妻子是一个同他年龄相仿佛的寡妇,带有一男一女六岁和五岁的小孩,很符合罗成武的心愿。妻子贤良,尤其对罗成武关怀备至。夫唱妇随,夫妻俩一团和气。也正是有内贤助,才印证了和气生财之道。

八十年代的第五年,三河县升级为三河市。罗成武所在之地是市的一个区,区辖乡村。既然是郊区,就是以蔬菜为主,并且为市政的扩展提供土地。这样,便要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解决人多地少的吃饭问题。因此产生了印刷厂、酒厂等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罗成武先在郊区印刷厂跑业务,推销印刷的练习本,张罗承印书刊业务,久而久之,学会了一套生意经。两年以后,一天,经妻子提醒:三河两岸酒坊林立。原来,经过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不满足于吃饱饭了,而要享受、要消费。吃饭,还要喝酒。妻子说,为什么不操起祖业大干一场呢?中共中央不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么?然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真是时来运转,就在这种决定性的时刻,罗成武得到了通知,国家退赔原先没收罗家的资产,归还给罗家的后代。
罗成武这才相信共产党动真格的,其决策符合国情民心。他毅然地辞去郊区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