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笔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表象虽然只是书写和记录的工具而已,但是其深层内涵已经被书法、中国画等独具特色的载体所发掘,而今的笔墨已经脱离了其实体性质而上升到了一个民族意象的涵义上了。
笔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表象虽然只是书写和记录的工具而已,但是其深层内涵已经被书法、中国画等独具特色的载体所发掘,而今的笔墨已经脱离了其实体性质而上升到了一个民族意象的涵义上了。
我们无数次感动于古今各大书法家遒劲的书法作品,这些自不必多说。而中国画这个古老独立的画种也越来越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其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壮大起来。书法与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瑰宝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必须从笔墨文化谈起了。笔,不外乎是钩、勒、皴、擦、点等笔法的运用;墨即是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而只有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描绘物象,表达意境,才能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才是笔墨联系之密不可分的根源所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道出了笔墨意象与作画之人的立意的主从关系。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也主张笔墨的统一和融合:“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此种笔墨的融合便也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和”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所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决定了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自然,在自然中“游心太虚”,融入无限的宇宙,在其间往返遨游。如《易经》中所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古往今来,水墨在书法与绘画中的艺术体现早已深入,以至成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水墨艺术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为基石的观念注解。这种文化根源的潜移默化,直接的作用结果就是中国文化与水墨难以言说的默契。
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似乎生来就对笔墨有着某种不可预知的鉴别力和特殊的关系情结,我想在中国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从严谨规整的楷书或者是天马行空的草书中略道个一二,能够比较容易的分别书写者功底的高低。但是换成一个同样的外国人就很难有这样的鉴别力了,即使是拿出一幅有完整意向的水墨中国画外国人也无法完全理解水墨这两个字的真正内涵,他们也许会很单纯的从西方水彩画的条条框框中去分析去评判,会考虑构图笔触,但是这恰恰不是中国画的真正精髓之所在,这就是水墨在中国文化意向中的特殊地方,无论书法还是国画,对水墨神韵的讲究即使是脱离了表达的主题(有时候哪怕只是一笔两笔的地方)都能体现一种文化的张力,所以水墨生于中国而延伸与中国,恐怕这种对于水墨的驾驭一旦脱离了文化的背景是很难表达到位的。
本人正在院校学习建筑,平日往往会对艺术和美学有所关注。做的一些设计中的表现手法也时常涉及绘画基础,前些天刚做了一些效果图的渲染,是用水彩完成的。突然冒出个想法,为何表现技法很少用到中国画这种传统的方式呢,一般的速写也多见于钢笔,而今天在书上看到一位画家对于欧洲建筑的水墨表达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毕竟是一个很大胆的方式。传统的国画太过讲究对客观对象的抽象表达,完全依靠作画者对于景物意向的个人理解,当然作画者必须对他所要表达的主题烂熟于胸,表达可不必拘泥于实体,而是一种即兴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对于个人情绪的恣意随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广阔的空间,这也是理论当中常常有指出的一项即中国画不太适于写生,原因是在于写生的写实状态会破坏国画独有的神韵。再关注一下如今的国画创作,虽然也有不少大家的精品之作,但是大多难免流于对过往画作和理论的效仿,比如创作风景画的时候大多是沿用老的套路,或者纯粹刻意追求所谓的神韵而故意将亭台楼阁画得歪歪斜斜,貌似豪放不羁,但是一味地仿古不免要束缚国画这一画种的发展和创新,说到国画与写生画的调和问题也是亟待解决。而这位画家对于建筑水墨画的写生尝试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创新,由于素描表现建筑的画大多是用钢笔等工具完成,虽说同样是黑与白的组合,但是采用国画水墨的形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写生再现建筑场景的真实性的同时如何发挥出国画水墨的特殊韵味又是一个问题,在线条的处理上与钢笔也许差不了多少,但是在大面积的块面的处理上就是钢笔与水墨的最大不同了,钢笔的块是用排线表达暗部和阴影的,排线的细密程度决定了阴影的不同。水墨的形式是用浓淡和笔触的变化来表达的,加水的多少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笔法的使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不同点,而这位作者却运用了他深厚的素描造型功底,加上对国画也有相当的造诣,把写生与国画的优点兼收并蓄,特别是果敢的轮廓线和暗部的皴擦和飞白的用笔技法,将欧式古建筑的神韵表达地恰如其分。我想这不仅对于纯粹的国画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依据,也是对建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吧,运用我们传统的表达方式,将国粹水墨表达技法用于设计研究,真的是一个很有人文关怀的行为。传统而且意境深渊,也是对设计涵义的一种全新的诠释。
但愿自己的生活也如这充满意境的笔墨意象,可浓可淡,涵义隽永。